柳腔,山东省即墨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乾隆年间,“肘鼓子”传入即墨后,与当地民间小调、秧歌相互融合,形成柳腔,主要流传于即墨地区,后流行于胶东一带,并传入青岛市区。柳腔剧目现有传统剧目120余个,移植剧目80余个,现代剧目40余个,表演风格清新质朴,风趣生动。2008年6月7日,柳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117。柳腔运用即墨地区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的胶辽官话,通俗易懂,朴素亲切,富于夸张,充满生活气息,具有浓烈的乡土风味。同时,善于运用比兴和夸张手法,增强感染力。
2022年1月15日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燃习俗之薪延传承火炬实践队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潮海街道东关地区展开了为期一天的实地考察,首先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群众关于柳腔的了解度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仅有5%的人民没有听说过柳腔,55%的人们听说过但不了解柳腔,40%的人民对于柳腔有一定的了解。综合调查来看,柳腔在群众中的被了解度较高。
柳腔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柳腔起源于民间,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语言通俗易懂,曲调朗朗上口,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在贫苦的旧时代,它是即墨人民的主要精神食粮。它的产生体现出即墨地区人民的艺术创造力,也为中国的戏曲历史增添了闪光的一页。因此,我们应该提高对柳腔的了解度,使柳腔更久远的流传下去。
作者:于浩洋
队伍:燃习俗之薪延传承火炬实践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951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