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珍珠玛瑙翠,琥珀琉璃街 。”琉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国古代玻璃艺术,生长在身为中国琉璃之乡的博山,曲阜师范大学“齐鲁之淄队”社会实践队决定以探访琉璃文化作为小队的重点实践任务。齐鲁之淄队成员查阅了有关琉璃的书籍资料,探访了独具特色的博山陶瓷琉璃艺术中心,了解了琉璃制作、鼓铛、鲁派鼻烟壶内画等博山特色琉璃艺术文化。
传说,琉璃是最早由炼丹家发现的。古代炼丹家将各种各样石头放入丹炉中,幻想能炼出长生不老的仙丹,有一个叫路申的人,在丹炉炉碴中发现了一颗颗不规则的发光物体,有的晶莹透亮,有的五颜六色,于是路申将其献给国君。欺骗国君说,这是仙丹,放在室内一可避邪,二可长生不老,当时的国君第一次见到这种晶莹闪烁的发光体,就信以为真,如获至宝。
在博山,几乎家家都有琉璃,市区的街道旁也分布着琉璃摆设。小队成员搜集了一些传统的琉璃摆设,细致地观察了琉璃的特点。琉璃晶莹剔透,流光溢彩,表面光滑细腻,如珍珠海贝。琉璃大多线条柔美,变化瑰丽,符合东方人精致、细腻、含蓄的艺术品味。
见识了琉璃的美丽与奇特,小队成员不由得对琉璃的制作过程产生了兴趣。队员们分工合作,查找了琉璃制作的相关资料,观看了琉璃的制作视频,并且找到了当地的琉璃文化介绍人员对琉璃的加工制作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资料显示,琉璃的加工制作大都精致且细腻,需要有极大的耐性,对琉璃制作人员的耐心和技术有着比较高的要求。据工作人员介绍,琉璃制作首先从构思设计开始,需要经过制模、灌石膏、脱腊、高温淬炼、后处理等14道繁琐工序才能完成,其特点之一为一只模具只可烧制一只产品,而且在制作过程中每道工序均有不定的变数,必须具备十分娴熟高超的操作技巧,一丝不苟,严谨认真才能完成,稍一不慎,则功亏一篑,前功尽弃。所以,一件好的琉璃制品得来确实不易。
这让小队成员想起了博山的传统工艺品“鼓铛”,鼓铛是一种琉璃材质的民俗响器,其形状中空,壁薄如纸,上段是长细的吹管,下段是扁圆状的空腔,空腔底部是弯曲的壁,在人反复的吸气、呼气的鼓动下可以产生凹凸的形变,同时发出音似“鼓”“当”的声响,其声类编钟,有金属磁质,又如瓷碎之声,清脆透耳。据小队成员了解后得知,鼓铛制作不易,尤其是“吹制”一步,极需巧劲,吹制时人右手执铁钳和料棍,左手执母杆,用料棍取料,缠绕于母杆尾端,由另一端向内吹气。首先吹出鼓珰的杆部(当地行话“吹把儿”),随后吹出球形玻璃泡(“鼓肚儿”),再在一块木板上把球形的玻璃泡垂直轻压出平底,然后将吹成的鼓珰置于坩埚口处烤软,使其底平面薄而略向内凹。制成后试吹鼓珰,检验其底部能否振动发声。若检验成功,再以铁钳冷激母杆与鼓珰的衔接部,使其自行断离。力道稍有不对,则前功尽弃。
工作人员还带领齐鲁之淄队成员参观了鼻烟壶内画的藏馆,向我们介绍了鲁派鼻烟壶内画的历史和制作工艺,小队成员认真听讲,记录了有关知识。内画艺术有北京的京派,山东的鲁派,广东的姚江派等三大流派,其中鲁派画工云集地在山东博山。鲁派因着山东博山籍的内画艺术师毕九荣在清光绪十六年(1890)从北京回到博山后发展起来。鲁派最有特色的是能够利用瓷器上用的釉彩在鼻烟盒的内壁上作画,然后,烘烧形成内画鼻烟壶的瓷釉画,即使盛水画面也毫不受损。 鲁派内画的代表人物是毕九荣,当今的内画艺术名家为李克昌先生。鼻烟壶内画的制作更为不易,难如登天。鼻烟壶瓶口狭窄,操作不易,且不能起稿、涂改,故非技艺娴熟、胸有成竹者,难以胜任。作画者需要使用特殊工具,将竹签削尖使弯,制成构形竹笔,蘸以颜料,伸入瓶口于内壁上作画。小队成员感叹于鼻烟壶内画的工艺之精,希望能更多人了解到这一令人称奇的博山特色文化。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然之义,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前提。齐鲁之淄队知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传承弘扬家乡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义不容辞。通过本阶段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了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决定从自身做起,学习传承更多的家乡传统文化,并将其进行宣传,让更多人注意到家乡——淄博的优秀传统文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958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