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日晚,由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山东省杂技艺术家协会承办的山东新年文艺晚会杂技魔术专场在山东省会大剧院开演,精彩又刺激的优秀杂技节目汇集,整场演出掌声、欢呼声不绝入耳,惊叹声、赞叹声持续不断,在新年的第一天为大家打开“暖冬”之门,为观众送上欢乐与祝福。整场晚会融技巧性、形式美、中国风等元素于一体,既保留了传统杂技“惊、险、奇、新、美”的特点,又融合了当代艺术气息,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节目编排上,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表现形式有机结合,通过舞美、灯光、音响的映衬,展现了中国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宁津杂技历史悠久,汉代文献中有所记载,到清代,已经闻名遐迩。新中国成立之后更为普及。宁津杂技大致可分为表演类、魔术类、马戏类、驯兽类四个类别,其中表演类就有六十余个节目。宁津杂技大致可分为表演类、魔术类、马戏类、驯兽类四个类别,其中表演类就有六十余个节目。“古老中幡”“柔术叼花和滚灯”“空中飞人”“爬竿”“钢丝高车”“叠罗汉““走钢丝”“蹬技”“地圈”“对口叼花”等十余种节目,质朴粗犷、刚柔相济。宁津杂技音乐伴奏,“撂地”的始于“老三点”:艺人一边击锣一边唱,唱一句打一下,唱两句打两下,段末打三下。为此得名“老三点”。“抹杆”的始于“四不闲”:一人一手用以吹号,一手击鼓,双脚踩钹,创造出了一人多能、手脚并用,戏称“四不闲”的演奏形式。
宁津杂技以其久远的发展历史、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演出技艺,对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在行内还流传着“没有宁津人,难成杂技团”之说。宁津杂技质朴粗犷、刚柔相济,凸显“惊、险、奇、美、新”五大艺术特色,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宁津杂技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门类和派别,演出规模和范围日渐扩展,具有表演类、魔术类、马戏类、驯兽类四个类别,其中表演类有60余个节目。古老中幡、柔术叼花和滚灯、空中飞人、爬竿、钢丝高车、叠罗汉、走钢丝、蹬技、地圈、对口叼花等十余种节目多次在国内外演出中深受观众喜爱及业内人士赞誉。
宁津杂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证,《汉书》、《史记》、《述异记》及清光绪年间宁津县志,对冀州的蚩尤角抵戏、均有记载,“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今冀州为蚩尤戏”。宁津杂技源自宁津县西部以黄家镇为中心的南北八寨,它来自民间、源于生活,是宁津人民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精明睿智的结晶。唐朝以后宁津杂技在民间广为流传,至明代进入兴盛时期,明景泰年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杂技行业古会——黄家镇杂技古会应运而生,会期从农历九月初开始,历时一月,史称“九月会”。古会期间全国各地的杂技艺人,纷纷云集黄家镇,各显其能,切磋技艺,收徒组班、买卖道具等,故有“艺分百种,戏称千台”之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北八寨的杂技艺人,纷纷走出家门、国门,行走江湖,当时流传的“宁吴二县、鸡毛变蛋、走南闯北、不捎盘缠”的俗语,就是当时杂技艺人靠卖艺漂泊异乡生活的真实写照。解放后宁津杂技迎来了空前发展繁荣时期,杂技团的演出逐步由城镇农村向大中城市转移,并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方法,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提高自身的技艺水平,自此,宁津杂技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发展高潮。现如今,宁津杂技是以“惊险奇美”而闻名。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958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