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文化探寻树自信,争做时代传唱人
——追古循迹
1月14日下午,能源学院“源”来如此文化宣讲团将开始在聊城的文化宣讲,其中包含对聊城水上古城中光岳楼和海源阁的了解与宣讲。
聊城水上古城坐落在聊城市东昌府区内,原为北宋时期的城垣。城呈正方形,面积为1平方公里,被6.3平方公里的东昌湖包围,形成了“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湖一体、河湖相应”的独特风貌。
古城历史上衙、府、寺、庙、阁、院等公共建筑林立,经过历史和战争的洗礼,目前仅存光岳楼、海源阁等文物保护单位和30余处历史建筑。运河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融汇古城,均展示了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
首先文化宣讲团首先到达的是光岳楼,通过自行查阅资料得知:光岳楼位于聊城古城中心,是江北水城——聊城的象征,明洪武二年,东昌卫守指挥事陈镛为了与元朝残余部队作战,将宋熙宁三年所建土城改建为砖城,并于洪武七年利用修城余木修建了这座高达百尺的更鼓楼,所以初名“余木楼”,后又因地而名“光岳楼”。随后文化宣讲团同工作人员的交流了解到:“光岳楼”名称前还又称“东昌楼”,是因为其地处东昌府,由地而名。而真正更名“光岳楼”是由一位吏部考功员外郎李赞路过东昌,才将其命名为光岳楼。他在《题光岳楼诗序》中说:“城中一楼,高壮极目,天锡携余登之,直至绝阁,仰视俯临,毛发欲竖,因叹斯楼,天下所无······与天锡评命之曰‘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此后皆称光岳楼。不仅如此,文化宣讲团通过对光岳楼的参观得知,光岳楼是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过度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1988年光岳楼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观完光岳楼,文化宣讲团继续向北前进,到了一个名为“宣威”的大门,随而研读周边的碑文,得知此门较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王文宪集>序》:“每荒服请最,远夷慕义;宣威授指,实寄宏略。”研读完后文化宣讲团查阅资料发现其地理位置也有一些历史上的原因,明时,主要敌对势力在北方,所以将“宣威”用于北门,宣威扬武,以示威慑。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和信心,来捍卫海晏河清,民国安泰。由此看来,宣威门在历史长河中有其重要的文化和御敌的作用。
文化宣讲团参观完“宣威”门后就向着海源阁出发,沿途感受到了古楼群的历史古韵,仿佛走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不禁对古楼群感到敬畏与钦佩。到达海源阁后,文化宣讲团进入海源阁后通过其藏有的文献进行研读,了解到海源阁是清代四大藏书楼之一和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海源阁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位于聊城市古城区万寿观街东首路北杨氏宅院内,由清代江南河道总督、著名藏书家、聊城人杨以增创建于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历经四代人悉心相守,总计藏书四千馀种,二十二万馀卷,其中宋元珍本逾万卷。“四经四史斋”、“琅环之府、群玉之山”…..众多学界泰斗,给予中国藏书史上久负盛名的海源阁高度评价。在这座富有书香古朴气息的图书馆内,文化宣讲团感到文化对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文化是一个时代的传承,更应该用心保护和传承。
结束时看见古楼群有一句诗“唯调一只箭,飞入破聊城”。出自《戴光弓(韦评事见赠也)》,再次感到聊城文化底蕴深厚。通过这次对聊城光岳楼和海源阁的参观宣讲,文化宣讲团感受到了历史的变迁,感叹历史的变迁。如果说聊城的历史弥漫在这座城市的每个地方,那么古楼群就是其根据地,海源阁则是其发源地。树木长得越高,根就越深入地下,那么历史和其文化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好好保护并传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961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