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坚定文化自信,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促进当代青年学习文化知识,增强文化信仰,进一步探究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新价值,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源有重要意义。2022年12月,曲阜师范大学“纸鸢同风起,译起向筝嵘”实践队就潍坊风筝开展实践活动,为非遗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潍坊是世界风筝的发源地,又称为“鸢都”,可见风筝已然成为潍坊的代表物。潍坊被各国推崇为“世界风筝之都”,国际风筝联合会的总部就设在潍坊风筝博物馆。每年四月的第三个周六,潍坊风筝节举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赛。同时,潍坊风筝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
寻根溯源,探究奥秘
郑板桥曾写道“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描写了清朝中期的“风筝盛景”,足以可见在清朝,潍坊风筝已经被百姓熟识。其实潍坊风筝源头可以追溯到鲁国大思想家墨翟制作第一只“木鸢”,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明代真正开始兴盛,走向民间。清朝中叶,潍坊开始出现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民间艺人。风筝飘洋过海,被带到美国、日本当作艺术珍品馆藏起来。新中国建立后,潍坊风筝作为潍坊市的象征,更加受到当地人民的珍爱和重视。从1984年起,潍坊市连续成功地举办了国际风筝节;1988年,潍坊市被国内外风筝界选为“世界风筝都”。潍坊风筝走向了世界,真正达到了它的鼎盛期。2006年5月20日,潍坊风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重走匠人路,传承非遗技
根据潍坊文旅局的推荐,实践队员们前往拜访潍坊风筝的非遗传承人,学习如何制作潍坊风筝,了解传承难题,并体会匠人精神。实践队员们在学习之前首先参观了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欣赏了各式各样并且做工精美的潍坊风筝。随后传承人向队员们讲解了制作潍坊风筝要注意的问题,希望队员们顺利完成制作。在制作工程中,传承人也参与其中,教授队员们制作技巧,指出出现的问题,队员们听从教导,立即予以改正,继续投身于制作。经过努力,队员们终于完成风筝的制作,并请传承人进行指导,学习不足之处。传承人在指导后也指出如今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承,任重而道远,它不是一句口号,是一种责任。
在潍坊风筝的传承方面,非遗传承人指出了部分存在的问题,例如在风筝研究方面,目前风筝的研究缺乏创新性、与时代结合少;在传承人方面,在当代背景下,民间艺人的经济效益得不到保障;在制造方面,除了传承人的手工制作,风筝制造厂面临着市场的诱导,容易出现偷工减料、缺乏创新的问题等等。传承人表示希望更多的传承人以及更多的实践团队能够为解决现有的传承问题做出努力,帮助解决现有的困难。
冲出中华,奔向国际
通过线上会议,实践队员了解了国际风筝联合会的相关知识。国际风筝联合会简称“国际风联”,是在民政部登记的国际性社团,于1989年4月1日在中国潍坊成立。现有理事国16个,会员国67个,秘书处所在地是山东省潍坊市。国际风筝联合会设立有国际风筝联合会金风筝奖和银风筝奖,以表彰为国际风筝联合会和国际风筝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这是第一个由华人发起,第一个由华人牵头负责,第一个设在中国中等城市的国际性体育组织。国际风筝联合会的诞生,标志着世界风筝事业有了领导机构和活动中心,对推动全球风筝事业的蓬勃发展,增进各国风筝爱好者的友谊,促进世界和平和友好往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会议当中,实践队员积极讨论,提出了自己对风筝国际传播的见解。中国风筝既要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又要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一个个生动的中国故事。经过激烈的讨论,实践队员提出,要多给国际友人提供风筝文化体验的机会,让他们近距离感受风筝文化的魅力,这样的传播无疑更具说服力,星星之火必然可以形成燎原的气势。加强风筝文化的国际传播,其次必须要建立适合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传播的智库。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已成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的核心问题,而国际传播人才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关键所在。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风筝是潍坊的名片,也是中国的名片。风筝翱翔九天,借风而行,当今的风筝,更是冲出国际,走向世界。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上,身为当代中国青年,应当积极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深刻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脉络,不断创新传播方式,助力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为当世之用,成千秋之美。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999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