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家乡文化遗产的独特工艺和价值,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1月10日,曲阜师范大学“寻迹乡土,传承遗韵”实践队队员于晓雯来到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曲水亭街13号济南酸蘸儿采访传承人张正伦,了解济南酸蘸儿的历史和制作工艺,推动济南酸蘸儿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通过综合考察,实践队员决定将济南酸蘸儿作为实践地点。队员首先通过网络渠道了解到济南酸蘸儿的相关信息,对其有了初步了解。济南酸蘸儿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于2019年4月被纳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更深入了解济南酸蘸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队员邀请了酸蘸儿非遗老字号第四代传承人张正伦进行采访。
酸蘸儿传承人张正伦热情地为队员介绍酸蘸儿的原材料,使用济南南部山区的金星面楂、冰糖、香油以及老济南独有的泉水,通过11道手工工序和独特的“甩糖翅儿”工艺制作而成。酸蘸儿有20多种,其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叫梅花烙,用瓜子仁贴成梅花的形状,再加上白芝麻的点缀,恰似梅花傲雪。
随后传承人张正伦为实践队员展示了梅花烙酸蘸儿的主要制作步骤,并讲解到,首先要用张家祖传的小工具,在山楂的四分之一处切开,把中间的核剔除干净。其次,将五个山楂平着穿进竹签,以保证山楂的切面在同一平面。下一步是填豆沙馅儿和粘瓜子、芝麻,豆沙要抹的均匀,五个瓜子摆作梅花状。最后就是甩糖翅儿的工艺,将一串酸蘸儿在糖浆里滚一圈,再用力迅速甩到涂好香油的铁板上,晶莹剔透的糖翅儿就借力甩出来了。
实践队员了解到,制作酸蘸儿最为关键的步骤是熬制糖稀,火候不到,冰糖容易粘牙,火候过了,冰糖就发苦发焦,只有熬的恰到好处才会达到“薄、酥、脆、透亮”的标准,一锅糖稀从制作第一根酸蘸儿到最后一根不能变色。
随后传承人张正伦为实践队员介绍酸蘸儿的意义,酸蘸儿是老济南人春节必备的休闲零食,红彤彤的圆圆的山楂象征着家庭的兴旺和团圆,梅花傲雪的造型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品格,酸中带甜的味道更是道出了人生百味。
“晶红竹贯千秋过,一如悲喜品酸甜。”二百余年历史传承,老手艺留住老味道。当提及济南酸蘸儿未来的传承和发展,传承人张正伦表示非常愿意招收徒弟,传授工艺,将酸蘸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但年轻人很少愿意深入了解酸蘸儿,想要学习酸蘸儿老手艺的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
文化遗产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和力量,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遗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历史发展、发展旅游经济、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
采访完酸蘸儿传承人后,实践队员收获颇丰,对济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实践队员表示,希望更多人愿意主动了解、弘扬、传承优秀文化遗产,守护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
(指导老师:张立昌 团队成员:杨琪 张琪 高凡凡 刘家汝 唐艺宁 王迪 王一博 解星浩 王虹宇 王怡蕊 于晓雯 黄梓馨 图文来源:于晓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005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