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文化似烟火,灿烂且短暂。为延续这转瞬的美丽,教育由此诞生。
众所周知,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民族之兴旺,很大程度取决于教育的发展程度。同时,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形成的,正如现代教育多由古代教育衍生,从某种程度上,古代教育造就了现代教育的繁荣,而古代教育的载体,是古代书院。因而,我们实践团队从书院出发,以此为基,探索古代教育模式,进一笔探讨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据了解,清代史料记载福建有400多个书院,福州书院起源较早,唐代开元年间就有“丽正书院”、“集贤书院”出现。清代福州有书院23所。其中鳌峰、凤池、 正谊、致用四所书院,尤享盛名,被誉为“省城四大书院”。我们实践队在此次实践活动中主要探寻了鳌峰书院和凤池书院。
首先我们走进的是鳌峰书院。
修复重建之后的鳌峰书院
鳌峰书院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 福建巡抚张伯行创办,址在鳌峰坊,有学舍120 楹。名声很大,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均有御匾及经书赐授。首任山长(相当于校长) 蔡璧、蔡世远、林枝春、孟超然、陈寿祺等名儒亦曾讲学于此,培养出林则徐、蓝鼎元等一大批优秀人才。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书院改为校士馆,今为福州师范第二附属小学。
接下来我们探访的是凤池书院。
清代所建凤池书院大门
凤池书院文昌阁门楼
福州一中保存的凤池书院与正谊书院
凤池书院嘉庆二十二年(1817) ,闽浙总督汪志伊、盐法道孙尔准建。原名圣功书院,道光元年(1812) 巡抚颜检以其地处凤池里,易名凤池书院。址在三牧坊(今为福州一中),有讲堂学舍40余间。首任山长赵在田。光绪三十二年(1906)废科举后,书院停办,全部学舍划归“全闽大学堂”使用。1915年1月,福建高等学堂遵照省令改称“福建省立第一中学”。1951年8月定现名“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并沿用至今。现在,凤池书院被追认为福州一中前身。
正谊书院前身是正谊堂书局,由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建于清同治五年,原址在福州三坊七巷的黄巷,后经船政大臣沈葆桢请建,于东街启建。该书院先后培养了叶大焯、陈宝琛、林纾、陈衍、吴曾祺等一批英杰才俊,成为享誉八闽的清代福建四大书院之一。书院旧址门额上有一块青石阴刻横匾,上书“正谊书院”四个大字,是当时闽籍书法家、郑孝胥叔公郑世恭题写。清光绪三十二年清朝廷明令“废除科举,广设学堂”、“改书院、办学堂”的改革措施,从此福州各书院也就逐渐转为办学堂讲授新学。自此,书院全部消亡。1913年福建图书馆迁入,2009年重修,目前,正谊书院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东街省图书馆旧址。
通过对这两所书院的探寻,我们认识到古代教育模式有以下主要特征:德育为先,重视品德培养;兼容并包,鼓励学术交流;启发诱导,讲究教学方法。从德育为先,我们不难看出现代教育也在将品德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从兼容并包,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现代教育融汇东西方的精华,多方面促进学生发展;从启发诱导,我们可以发现现代教育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鼓舞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本次探寻,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古代教育的魅力所在,同时也切实感受到了其对现代教育的指导意义。我们不仅认识到了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间的差异所在,更学习到了两者之间有许多的共同点。
文化的传承本身不易,点点星火汇聚,虽不会一直燃烧,但终会在历史长卷上留下逼逼墨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013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