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业大学:筑牢乡村“文化粮仓”,唤醒传统乡愁记忆
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文化具有特殊的巨大力量,能塑造人的精神世界,能形成相互联结的精神纽带,还能在共同的文化活动中消解困顿,赋予生活以意义、价值和快乐。乡村振兴关键是要提振、激发农民的信心和力量。只有加强乡村文化的振兴,才能帮助农民树立发展信心、振奋精神、生发激情,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才能帮助农民提高思想道德水准和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素质,改变落后思想观念,主动摒弃陈规陋习,从而在提高广大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的同时,不断推进乡村物质财富的增加和乡村的整体进步。
为了筑牢乡村振兴“文化粮仓”,河南工业大学同心振乡团队在老师的带领下于2023年1月5日在河南省信阳市丁李湾村、西河村展开了调研,探寻承载着“乡愁记忆”的祠堂、戏台、农耕用具等文化载体,助力乡村“文化粮仓”的建设。
千年农耕,中华之根
民之大事在于农,农是中华文明的立根之基。河南省是粮食大省,几千年的乡土生活、农业生产,孕育了悠久而厚重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色,积淀了宝贵的农学思想,传承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厚重的文化底蕴。而传统文化所寄予的乡思乡愁,又在时间的打磨中沉淀在了一件件旧农具中。在丁李湾村的调研中,当地村民为我们介绍了秋收打谷农具、簸箕等传统农耕用具,它们已然老旧,在当今大力推广机械化生产的时代背景下也早已被淘汰,但透过它们的锈迹斑斑,我们仿佛可以窥探到先人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仿佛可以真切感受到岁末丰收的粮食给一家人带来的喜悦,这是一年来汗水的结晶。它们不是破旧的物件,而是历史的印记。
(秋收打谷农具、簸箕)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建设美丽乡村,就是建设农民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家园。“一部村史,忆苦思甜,几多乡愁……”。村史馆,在学者眼中是乡村的“文化自觉”;在村党员干部看来,是告别贫困、记住艰辛的见证;在村民眼中,是存放村子里家乡气息之地;在游子心中,是“乡愁”的味道。在村委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西河村村史馆。一处处实景,浓缩记忆;一件件物品,承载历史;一幅幅图片,记录进程。新旧西河村的村容村貌对比,展示了西河村发展的历程。记住村史、留住乡愁、激活记忆、传承文化。每一个村庄都有着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在岁月的流逝中,将村史传说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既能使年轻人对故乡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又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西河村村史馆)
崇宗祀祖,继往开来
此次调研,我们还参观了当地有名的张氏祠堂。祠堂,在古代又称“家庙”是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一种古老建筑。在历史上它是家族议事、供奉祖先、继承传统、团结家族的一个重要的聚集场所,也是我国乡村特有的文化符号。透过祠堂,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家族的兴旺发展史,甚至是一个村庄的沧桑变化。我们常说落叶归根,当怀着崇敬之心行走在张氏祠堂内时,面对堂上供奉着的先人牌位及画像,自己的乡愁也被逐渐唤醒。在现代社会,祠堂文化作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基因是获得文化归属感与共享感的直接媒介,对于大众的文化认同和归属及农村基层的文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也是很重要的一笔传统文化遗产,对于建设乡村“文化粮仓”更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食粮。
(张氏祠堂外部)
(张氏祠堂内部)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070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