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开展“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的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1月25号我来到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为我的家乡做文化宣传。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首从安徽凤阳农民口中传唱开来的《大包干歌》,曾是20世纪80年代流行在中国农村的歌谣。1978年,历史在这里转折。那年夏秋,安徽遭遇百年罕见的特大旱灾,许多地方的农民被迫外出讨饭,以度荒年。那年冬天一个夜晚,凤阳县小岗村18户村民用按红手印的方式,在全国率先推行“大包干”,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代巨幕。
大包干纪念馆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于2006年6月19日开馆,整个投资300多万元。大包干纪念馆占地30亩,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展览内容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大包干的形成过程。馆内分为主展厅、多功能厅、附展厅、餐厅等,主展厅由《决择》、《追梦》、《关爱》三个展区和大型群雕《十八颗红手印》以及实物展台、展柜组成,真实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其中部分珍贵图片和史料属首次公开。
在大包干纪念馆,讲解员告诉我,实行“大包干”后的第一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至1970年产量的总和,一举结束20多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自“合作化”以来第一次向国家交售余粮,并首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小岗村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的18倍。
一张张黑白发黄的老照片、一件件铭刻着历史印记的农具(或用品),一组组残酷无情的数据,一段段催人泪下的文字,以及部分场景艺术模型复原,忠诚生动地记载了当年“大包干”的背景、酝酿到形成落地的全部点滴发展过程,也展示了“大包干”之后小岗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巨大成就。
以“大包干”为代表的家庭联产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迅速扭转了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如今的小岗村不断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全面完成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巩固了所有权,稳定了承包权,搞活了经营权,土地流转率7成以上,激活了农业生产要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效应凸显。
走出“大包干纪念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年中国农民的困苦,以及严俊昌等18位农民的身影不断在我眼前闪现,我不禁感慨说“百闻不如一见”,此次活动很有意义,让我深切感受到在党的各项惠民惠农政策实施下,农民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坚信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蓝图一定会实现!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176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