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地地道道的临淄人,站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刻,心中都是沉甸甸充满重量的,从齐国至今,古齐大地上的每一份崭新的改变都给人带来无尽的遐想。或许正是因为这份独特的牵挂让我们一起讨论,一起调查,一起投入本次实践,探究齐文化“双创”的新可能。疫情好转以后,我们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浩浩齐韵,日新齐风”实践队,决定于1月18日前往齐文化博物馆进行相关实践活动。
其实,生活在临淄,从小就要接受齐文化教育,升入高中的第一件事便是长途跋涉地步行向往齐文化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只是时间过去太久,或许是当时年纪尚小不能完全体会这份复杂的情感,停留在记忆里的已经变得不再清晰,只剩下声声惊叹。趁着这次机会,我跟随实践队再次前往齐文化博物馆,然而,要我怎么表达在门口看见一群小朋友满面笑容跑着进入博物馆学习时眼中一刹那被震撼的感动呢。时间流逝,但是从小接受齐文化教育的传统一直未曾改变,透过他们的脸,仿佛看到了文化传承背后那令人震撼的强烈脉搏,感叹于原来齐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如此强大。
进入博物馆,哪怕临近年关,我们仍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梭在不同的场馆,安静的场馆内,在默默诉说着属于跨越千年的默契,现代人小心翼翼惊叹一个时代的宏伟和庄严,古老的展物低声细语地讲述关于它的事情,不需要另外的侃侃而谈,也许这就是共处一片大地早已练就的相视一笑。在我们表示要对工作人员进行采访,征求他的意见时,听说我们的实践活动可能会帮忙宣传齐文化他毫不犹豫的答应,我看到那一瞬他眼中的惊喜,或许只是一个眼神,却在那一刻刺痛了我的眼睛,明明都是印在课本上可被称为传奇的国家,到了现在就连一个小小的宣传却也会让人窃喜,说起来或许大多数人都知道齐国,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如今的古齐大地到底在何处,这让我们不禁发出疑问,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思考过后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已是迫在眉睫,齐文化的美需要被更多人知道。从那位工作人员的眼中,我们同样看到了他们对齐文化的尊重和崇敬,哪怕采访结束后,我们在参观场馆时,他仍一直在默默注视我们,提醒我们去别的场馆多拍些照片要把齐文化的美也展示给更多人。后面的采访,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笑着腼腆地说“我不太懂”,然后坚定地说出他们自己的心声。在我眼中,那种憨厚腼腆的姿态却以一种无比可爱的模样向我们传递着他们的真、善、美,不仅是被采访者,仔细想想,在外遇到的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害羞着、真诚着,或许这也是古老的齐文化赋予临淄人不愿争抢、真诚可靠的精神品质。
再次看到那些雕塑、那些文物时,突然觉得我们之间好像很熟悉。从先齐文化开始,透过古老的鱼钩、石器,勤劳的先辈劳动、打渔的模样映入眼帘,每一件陶器、青铜器都是有生命的,有它的主人、有被使用的痕迹,无论是战马奔腾的英姿飒爽,还是屋檐下百姓的炊烟袅袅,一切都如此生动。从书本里看文物,那时候的我只能看出时间在它身上留下的痕迹,从博物馆里看文化,那时候的我更多的看到了它背后的那段历史。
看过了古齐大地上的一段段历史,更多了一些难过,曾经的临淄作为齐国的都城,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早期城市之一,也是古代东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今在旁人眼里它也许只是一座小城市,多少人已经忘却了它的另一个身份,对于我个人来说,齐文化的“双创”发展,它的文化意义已经远超它的经济意义,见证了一个大国的兴衰,它真的迫切需要被更多人看到,也许这也是我们这次实践活动最重要的目的。(通讯员 王丽华)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184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