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种类繁多,“指尖非遗”颇受瞩目。2023年1月17日,“匠心传承,拾忆非遗”实践队走进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麦味思花饽饽,探寻非遗文化,解锁寒假“新技能”——学习制作花饽饽,近距离体验胶东传统节俗文化和独特的非遗魅力。
福兔呈瑞,新年启封,充满吉祥寓意的福字饽饽、吉字饽饽、虎头饽饽纷纷涌现,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实践队部分成员前往威海市乳山市麦味思花饽饽制作工坊,决定一探花饽饽如此受欢迎的奥秘,并亲手体验制作花饽饽,感受非遗,亲近传统。在去往之前,实践队成员也上网查询了相关资料:花饽饽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不仅外观好看,而且是纯天然手工制作,营养美味,健康环保,是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大年,蒸饽饽,期盼来年的日子蒸蒸向上、红红火火。
实践队成员到达麦味思花饽饽制作工坊,负责人早已在门前等候,她笑脸相迎,热情地招呼成员们走进工坊。工坊里各式各样的花饽饽,颜色鲜艳,远看橱窗中的花饽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走近后,花饽饽一个个精致可爱,更加深了成员们想要学习制作花饽饽的决心。经负责人介绍,现工坊中放置的花饽饽花样并不齐全,所谓花饽饽花样越多越惹人喜爱,饽饽上可点缀各式花朵:莲花、牡丹、菊花、梅花、桃花、石榴花等,相映绽放,美不胜收:花饽饽又可捏造出蝴蝶、孔雀、鸳鸯、老虎、狮子、刺猬等造型,形态各异,惟妙惟肖。领略到花饽饽之魅力,成员们更加迫不及待地想要亲手制作花饽饽。
在负责人的耐心指点下,实践团成员也开始了花饽饽的制作过程。原来漂亮的花饽饽背后,蕴含着手艺人加倍的付出。捏制不同形状的花饽饽需要软硬不一的面团,而不同的蔬菜汁与面粉的结合也需要不同的温度和水分,这就对花饽饽的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温度、水分光泽度任何一点偏差都会影响花饽饽的口感。先是在选料上,要选择优质小苗磨成面粉,利用南瓜、胡萝卜、火龙果、橙子等榨汁,调成各种颜色和面,再加入适量牛奶、鸡蛋和白糖,这样最终呈现的花饽饽才能香气、色泽、口感俱佳。再者最重要的步骤——揉面,它不仅是个力气活儿,也是个技术活儿,需要肩膀、手臂和手腕协调用力,均匀地揉。负责人说,面揉得越好,蒸出来的花饽饽就越筋道、越好吃。这对实践队成员就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在家中做饭炒菜都极少体验,对此更无从下手,负责人体谅实践队员初次体验制作花饽饽,揉面工作进行手把手指导,然而成员们的面团只能成型,力道火候还是不到位,最终还是只有负责人揉的面是成功的。另一关键步骤——捏面花,做造型。实践队成员只是尝试制作了最简单的样式,捏了几朵小花,并把“新年快乐”字样拼凑在一起,整个过程,看起来简单,亲身制作才知需要耗费多大精力。可想而知手艺人们在平日捏制花饽饽的过程中,一个个灵动的作品,其细节都需要浅雕细琢,与此同时还要保持较快的速度捏制完成,以防面团水分蒸发,黏合度降低。造型捏至完成后就是上蒸锅蒸花饽饽,等待出炉了。
等待间隙,成员们问及负责人学习制作花饽饽的原因,负责人笑着回答:“喜欢!”两个字铿锵有力。负责人又低下头说道,“我也希望有更多像你们一样的人能自发学习花饽饽技艺,走近非遗,热爱非遗,传承非遗。”成员们纷纷点头,也更加认可了此次实践活动的必要性。随后花饽饽出锅,热气腾腾,不仅成员们洋溢着自信的笑容,颇有成就感,负责人也乐得合不拢嘴。如今的花饽饽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成为传播文化的载体,其审美价值和观赏价值越来越高。过年有“大枣饽饽”、“大元宝”,正月十五有“圣虫“、“面属”,清明节有“面燕”,七月七有“巧果”,八月十五有“月糕”,订婚有“囍饽饽”,结婚有“龙凤糕”,小孩过百日有“抓周饽饽”,老人庆寿有“寿桃”等造型各异的花饽饽,为中华传统文化增添色彩。
实践队成员结束了制作过程,随后离开制作工坊,总结反思。通过亲身体验,也切身感悟到了花饽饽制作工艺的难度,看到了非遗传承手艺人的不容易,明确了作为青年一代对非遗传承肩上的重担,要不断加强对非遗文化的弘扬宣传工作,不断创新,为非遗传承赋能,为非遗发展助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220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