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临沂市1月4日电(通讯员 张春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和区域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已经成为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为深刻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的深厚文化底蕴,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见微知著”实践队于12月18日前往山东省青岛即墨进行实践活动,走进宫家村,走近即墨花边,探索通过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
一针一线蕴情,千年传承不断
青岛市即墨宫家村世代传承即墨花边,遵循即墨区政府开设“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村花边加工站,为传承和发展即墨花边做出了突出贡献。实践队员们来到宫家村,就受到村民们热情的招待,进入花边基地,琳琅满目的花边成品,窗帘、桌布、抱枕令人迎接不暇,说起花边的历史,村民更是一脸骄傲:“我们的花边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呢,是一项优秀的民间传统抽纱工艺,完成一幅即墨花边产品,需要用到锁、编、织、缠、拉、露、镶等20多种纸花工艺、锁灯笼扣、织密布、搁边、绞柱等50多种布花针法以及插花、行梗、纳底锁边等24种刺绣针法,针法工艺独特,造型宛如浮雕。”
即墨花边从原料加工到成品,需经过十几道工序,其每道工序的要求都十分严谨,全部由民间艺人手工编织而成。手工即墨花边是宫家村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是一份传承,在这里几乎家家妇女会绣花边,从母亲那学来再交给女儿,一代一代不曾断过,这项工艺不仅是手艺的传承更是亲情的传递,一颗小小的针却也是宫家村人不能舍弃的情。几十年过去,虽然花边产品的品种及图案不断推陈出新,但手工编织这一独特技艺从未改变,从而使即墨花边的编织及生产很好的保持了它本真性。
图为村民带实践队员参观的即墨花边工艺成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鲁雨荷供图
绣针绘花边,助力乡村振兴
村民继续带着我们实践队员参观,对于实践队员提出的如今宫家村发展的经验,她耐心的解答到“我们即墨花边作为鲁绣的一种,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只是缺少发展的土壤。而国家大力支持乡村振兴,给了许多政策上的优惠,我们便想通过即墨花边获得发展。”通过村民们的讲解,实践队员了解到宫家村村民以此次国家政策为契机,并以即墨花边为基础进行转型,将传统花边融入新时代,主要以现代家居为主融入花边元素进行创新,果然获得了很多人的喜欢。
在获得一定的成果后,更多的村民愿意加入进来,再加上编制花边不费眼睛,老年人绣起来也不费力,村中的老人大都会绣花边,绣起来就停不下,花边也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不一样的色彩。随着即墨花边影响力的扩大,现在也有更多年轻人愿意留下来积极为传播即墨花边献言献策,迎合当下时代潮流借助新媒体抖音、快手等宣传花边,不仅促进花边的销售,也普及了花边的历史,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喜欢上即墨花边,愿意来到这里参观、体验。不仅如此,宫家村还根据市场形势发展了特色旅游项目,将传统的观光式旅游转变成现在的体验式旅游形式,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让游客在真实体验中了解、真正喜欢上即墨花边。在这几年的发展下,即墨的花边影响力越来越大,宫家村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告诉实践队员这些时,村民的脸上带着自豪的笑容,在其带领下,实践队员看着眼前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即墨花边工艺品,还有不远处忙碌但开心的村民们,深刻感受到了即墨花边这项宝贵的财富带给这个村庄的崭新变化。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村民直播宣传即墨花边。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鲁雨荷供图
偏远贫困地区常常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且保存较为完好的区域,丰饶的民族文化资源和贫困落后的物质生活,经常是交织在一起的,成为一对互相制约的矛盾。面对日新月异的外部世界,这些地区的人们也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渴望,而蕴藏于民间的传统文化是一笔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青岛即墨宫家村的发展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在不破坏文化遗产的发展方向、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利用非遗进行旅游开发,通过发展非遗特色旅游来摆脱贫困和促进文化传承,就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即墨花边取得的荣誉成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纪晓萱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268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