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它们走过悠久的历史,并在今天与现代生活接轨,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值此寒假之际,为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优秀的中国特色传统文化,曲阜师范大学“鲁地拾遗实践队”队员孙佳菊来到了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展开了挖掘本土传统技艺,传承非遗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
2023年1月8日,实践队员来到了日照市莒国古城。 “梦回春秋,勿忘在莒。”莒国古城承载着莒地三千年的厚重历史,凝聚着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吸引着各地人们共赴千年文化之约、共襄莒国古城盛事。漫步于雕梁画栋之间,一块写有“国家级非遗”5个金色大字的牌匾吸引住了实践队员的目光。实践队员发现,这是一间名为“剪纸物语”的剪纸博物馆,馆内的展厅里,各式独具匠心的过门笺主题剪纸作品琳琅满目。
“过门笺,落门笺,落到地上都是钱”。在春节期间,除了春联,莒县家家户户的门楣上还会贴有一排长方形的彩色镂空剪纸。这个长约一尺、宽约七寸的剪纸就叫“过门笺”,因赋有美好寓意受到各家各户的欢迎。在阅读完关于莒县过门筏的介绍后,实践队员得知莒县过门笺于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剪纸物语”中,抬头便可见颜色各异、形式多样的过门笺。其中包含的高超技艺与意蕴让人不由得为之叹服。更令实践队员震惊不已的是,这些优秀作品皆出自一人之手—莒县过门笺第四代传承人于红老师。她从父辈的手中接过过门笺制作的接力棒后,一直苦心钻研。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和父亲的言传身教,她尝试将自己的美术专长与过门笺的制作结合起来,在样式、颜色方面加以创新,并融入莒县民间风土人情和新时代精神内涵。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喜好,更好地传承过门笺技艺,于红老师用过门笺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民俗故事,并将其与彩绘、礼品设计等相结合,推进非遗手作的市场化,目前,过门笺已经成为莒县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墙上满挂的剪纸作品投影出一个匠人心底的坚守。一片片灵巧的银杏叶、一簇簇别致的繁花,造型繁复的街景、史料和神话传说绽开出一场场纹样的盛宴。一把木槌,数支刻刀,纸屑上下纷飞;方寸之间,固守匠心,探路传承之道。正是因为有着像于红老师一样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而努力的“匠人”们,那些在岁月的沉淀中几欲坠落的明珠才能重新焕发出绚烂夺目的光彩,在薪火相传中生生不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270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