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潍坊市1月8日电(通讯员 黄雪晴)柳腔是即墨地区一项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由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五大剧种主导的中国戏剧市场当中,柳腔只能称得上是一个极其微小的地方性剧种,但仍然是当地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的重要艺术形式,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为此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见微知著”实践队于1月6日前往山东省青岛即墨进行实践活动,走进非遗,走近即墨柳腔,探索“胶东之花”遇到的问题及发展路径。
时代发展社会变革,柳腔传承遭遇困难
实践队员们来到即墨区柳腔艺术中心就受到了工作人员热情的招待,并带领队员们参观柳腔艺术中心。工作人员对社会实践队员们说道:“柳腔是我们即墨地区重要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他的受众较我们常常可以听到的,耳熟能详的京剧啊豫剧之类的相比较小,于是在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革中,柳腔这种胶东地区特色的艺术形式遍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走访中社会实践队员们了解到,即墨柳腔在经历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的艰难时期后,一批围绕在柳腔剧团周遍的编剧、导演、作曲等人才纷纷离去,导致剧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半瘫痪状态,同时,人才问题就成了剧团发展的瓶颈。工作人员对我们说道:“当时在早些年间,柳腔艺术中心的招聘是通过招募考试后培训和给予编制来勉强维持的。虽然招到的人少可是还是有人的。可是在近些年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柳腔的受众多是老人,年轻人还是少,特别是年轻人不了解也不愿意参与柳腔的传承工作。”
图为柳腔艺术中心工作人员为队员们表演柳腔动作。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纪晓萱摄
面对此种发展现状,柳腔艺术中心联合即墨区第四实验小学,通过培养兴趣,使部分年轻人逐步对柳腔产生好感,产生兴趣,向柳腔靠拢,最终达到吸引年轻人,入到柳腔队伍中来。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到:“即墨实验四小有柳腔的选修兴趣班,我们每周都会有老师去教授一些柳腔的技巧。”师生联合坚持传承创新,选取具有教育意义的经典曲目,在形式上用柳腔的唱腔改编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司马光砸缸》等经典历史故事,创作了《夸夸四小我的家》《喜看即墨新气象》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新作品。工作人员向队员们说道:“我们在学校的柳腔课程达到了40余个剧目,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师生新开发的。每年的下半年他们还会举办校园戏曲节,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人人演唱家乡戏,人人喜欢家乡戏。”将传统文化引入校园的效果非常理想,可以发展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们自觉传承优秀非遗文化。
与时俱进促发展,柳暗花明又一村
传统的柳腔剧目多采用方言俚语,并且表演的形式单一,剧目长且并不通俗易懂。在今天的背景下,确实让人有“土得掉渣”之感,使得一些赶新潮的年轻人对传承他的想法避而远之。同时,由于柳腔的方言味太浓,别的地方观众听不懂,无法普及,这就让柳腔一直处于“地方”,而无法从“地方”中走出去。对此,柳腔艺术中心的老师们开始寻求创新解决办法。工作人员向队员们透露道:“我们会排一些像小品一样的小戏。小戏不会很长,但会有柳腔的唱腔,表演也很生动。因为如果是大戏的话剧目表演时间会很长,有些观众就会坐不住,也看不懂。小戏的故事性比较强,吸引力比较强。”娱乐方式多样化,使柳腔剧场艺术失去垄断优势。
同时在娱乐方式多样化的今天,柳腔剧场艺术不仅失去了垄断优势,而己被逐步地边缘化,人们从众多的新兴的娱乐方式中获得娱乐体验,柳腔的发展位置相对尴尬。对此,柳腔艺术中心同样提出了解决的新路径。“我们有开展抖音的直播,在我们进行一些演出的时候,我们的老师会通过当下人们广泛熟悉的直播以便全国各地更多的人能够看到柳腔的魅力。”柳腔艺术中心虽然单位没有专门的运营,但是与文旅局通用一个账号来共同宣传柳腔文化,也足以看出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的重视。
图为社会实践队员与演职人员对柳腔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纪晓萱摄
靠政府“输血”非长久之计。对于一个地方剧种来说一味依靠政府帮助从长远角度来看效果并不明显。柳腔要获得新生,必须人自
身内部焕发新的生机,靠自身旺盛的生命力赢得发展。柳腔的剧情曲折紧湊,唱腔传统优美,表演真实质朴,时代气息鲜明,文化内涵
丰富。实践队员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即墨柳腔可以通过创新、出精品,实现自身历史性的变革过渡,实现柳腔自身的文学艺术价值。
图为柳腔多种多样的剧目。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纪晓萱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296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