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探寻即墨柳腔,助力非遗传承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作者:见微知著实践队

中国青年网日照1月10日电(通讯员 马晨旭)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流行元素越来越多样,但人们对非遗的关注与喜爱却日益高涨。为进一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见微知著”实践队的成员们于1月2日走进即墨县柳腔剧团,以走访调研为主要形式,感受即墨柳腔独有的艺术魅力并全面分析柳腔的传承与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1月2日下午,“见微知著实践队”的队员们到达即墨县柳腔剧团,工作人员热情招待了实践队员,并向队员详细介绍了戏剧团的成立历程、代表剧目、主演团队、政府对于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政策支持等基本情况以及目前戏剧团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工作人员表示:“我们戏剧团在1958年正式成立,那个时候即墨传唱百年的地方戏被正式命名为‘柳腔’,改革开放后,作为全国唯一的专业柳腔团队,剧团的前辈们坚持不懈地复兴着柳腔艺术,荣获了‘天下第一团’的称号。但是现在由于受到越来越多样的流行元素和西方歌剧的冲击,柳腔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少,戏剧团计划改编传统剧目,融入现代元素,争取吸引更多的青年观众。“

图为工作人员向实践队员介绍戏剧团基本情况。中青网通讯员 纪晓萱 摄

与大众比较熟知的京剧、黄梅戏一样,柳腔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所需专业人员涉及到演员、乐队、后勤,所以只有配齐配强这套演出团队,才能将即墨柳腔的魅力完整地展现出来。但是戏剧团的刘副团长告诉队员们,目前柳腔剧团共有在编人员只有19人,聘用人员8人,其中后勤人员10人、演员13人(含2名聘用人员)、乐队演奏人员4人,再加上演出团队年龄结构偏高,柳腔传承后继无人,演员不能满足剧本演出的需要,有时不得不重复使用演员,最多时有的演员要在一个戏中担任三个不同角色。专业演奏、表演人才的缺乏已经资金短缺,配套设备陈旧,使柳腔的表现力大打折扣,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剧目无力进行挖掘整理和排演,这些问题给柳腔剧团正常的业务开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严重影响了戏剧团的进一步的发展。

图为柳腔演员向实践队员展示柳腔的动作。中青网通讯员 纪晓萱 摄

在了解戏剧团的基本情况之后,实践队员们随刘副团长一起观看了柳腔演员的柳腔表演,和着配乐,她们一会儿唱词,一会儿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姿态优美,眼睛传神,唱腔宛转,让队员们不禁感叹柳腔的魅力。在谈及为何要从事柳腔戏剧表演时,一位柳腔演员这样说到:“我十二三岁时,就和奶奶一起听买唱片,听柳腔。时间长了,我也开始跟着学,唱给奶奶听,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买更多唱片跟着学,私下向老师请教,慢慢的就走上了柳腔演员这条路,现在身边很多人受我影响,也都开始了解柳腔了。”对于柳腔演员而言,柳腔不仅仅是他们谋生的手段,更是承载了他们儿时的记忆,剧团里的戏剧演员都表示愿意一生都奔波在追随柳腔的路上。

作为柳腔传承的重点团队,柳腔戏剧团的13位团内的成员,还一起策划了非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等活动,让孩子从小就了解柳腔,希望非遗文化能一直传承下去。他们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即墨柳腔传承人、柳腔艺人们到即墨县小学对学生进行唱腔、表演技巧、登台装束等方面的指导,让孩子们了解和学习传承非遗戏曲艺术。在教授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也鼓舞了戏剧团们团员盘活柳腔传承的信心。

图为实践队员们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纪晓萱 摄

柳腔积淀着人们生产、生活的岁月印痕,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历史见证。柳腔戏剧团的工作人员们对柳腔的传承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对祖先和历史的敬重,也是为城市留住最生动、最独特记忆的一种方式。刘副团长表示未来剧团大胆设想改变现阶段单一化的发展模式,另辟新径,拓展舞台表演门类,如歌、舞、乐器演奏,亦可兼有曲艺表演,打造一支全新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团体,让柳腔再次焕发生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297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旗峰书院开展网络诗词主题文化沙龙活动

为深入理解诗词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引导青年在技术洪流中厘清守正创新的辩证关系,3月23日下午,旗峰书院邀请人文学院中文系上官文坤老师于23号楼1楼活动室开展“…… 福大人文记者团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查看全文 >>

人文学院举办2025年“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 第三讲

3月27日下午,人文学院2025年“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第三讲在学院楼202教室举办。校团委科创实践部谢俊慧老师为青马班学员作《汇聚青年激昂力量,谱写实践育人华章》专题讲授。学院团…… 福大人文记者团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查看全文 >>

人文学院召开2025年学生社团负责人会议

为加强人文学院学生社团管理,促进学生社团健康发展,3月27日下午,人文学院于传统文化馆召开2025年学生社团负责人会议。院党委副书记赵燕松、团委书记齐朝阳、学生团委副书记陈永斌、社团…… 福大人文记者团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查看全文 >>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召开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研讨会

3月27日下午3点,我院副院长林胜教授主持召开学院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旨在帮助学院老师解决申报过程中的“痛点问题”,全力提升项目申报质量。会议邀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 福大人文记者团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查看全文 >>

人文学院研究部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工作

3月28日上午,人文学院召开党委会(扩大)会议,研究部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工作,学院党委委员、教工党支部书记、学生党建办相关负责老师参加会议,会议由学院党委刘玮书…… 福大人文记者团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查看全文 >>

胡荣教授主讲福州大学严复群学讲坛第88期

3月25日晚,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特聘教授胡荣应邀到我校严复群学讲坛(第88期)开展讲座《思考与学术创新:我的求学与治学经历》,社会学系甘满堂…… 福大人文记者团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查看全文 >>

“规划引航,行动筑梦” ——人文学院举办就业宣讲会

为助力学生明晰职业发展方向,提升升学与就业竞争力,人文学院于3月20日在人文学院402教室举办就业规划宣讲会。本次宣讲特邀新东方前途出国资深顾问团队,围绕考研、留学、就业三大板块展…… 福大人文记者团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查看全文 >>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赴同济大学调研交流

3月20日,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刘玮、院长吴慧娟一行9人赴同济大学开展调研交流。此次调研旨在深化校际合作,共谋新文科建设发展新路径。院领导先后走访了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福大人文记者团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马院赴同升湖高级中学开展“蜕变时”主题班会

(通讯员代闹周台欣吴曼妮)3月31日上午,马院思政系赴同升湖高级中学实习队的四位实习老师在不同班级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主题班…

旗峰书院开展网络诗词主题文化沙龙活动

为深入理解诗词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引导青年在技术洪流中厘清守正创新的辩证关系,3月23日下午,旗峰…

人文学院举办2025年“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 第三讲

3月27日下午,人文学院2025年“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第三讲在学院楼202教室举办。校团委科创实践部谢俊慧老师为青马班学…

人文学院召开2025年学生社团负责人会议

为加强人文学院学生社团管理,促进学生社团健康发展,3月27日下午,人文学院于传统文化馆召开2025年学生社团负责人会议。院党…

新乡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第三期青马工程结业活动圆满落幕

为深化青年学生思想,培育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外国语学院第三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结业活动于3月20日在教学楼1-…

最新发布

曲园学子寒假行:鸢飞沐光彩,非遗展新颜
中国青年网青岛1月14日电(通讯员江吉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带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的目的是留存记忆,并且在新的社会生活中得以延续和创新,从而服务于当代社会的发展。非物…
“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企业实践
我在2023年1月3日至1月10日,到枞阳县官埠桥综合养殖有限公司实习。实习内容主要是猪各阶段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在这一个月的实习时间里,配种舍、产房、保育舍和育肥舍的工作都进行了尝试,从不同阶段猪的饲…
年味里的非遗:特色非遗寻年味,潍坊风筝迎新年
中国青年网泰安1月11日电(通讯员尹宗衍)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民族记忆,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非遗不同的发展现状与问题,从而更好的进行保护与传承方…
加快“双碳”社区建设,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社区蕴藏着丰富的节能减碳潜力,我们的住宅和生活方式与国家“30·60”双碳目标密切相连。在日常生活的社区中,如何实现低碳生活?老旧小区该如何改造才能在更便民宜居的同时降低能耗、减少废物排放?2023年1月2…
社区调查了解民情,减碳宣传深入家庭
要围绕“落实‘双碳’行动,共建美丽家园”主题,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针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城市绿色低碳发展、适应气候变化等…
【曲园学子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潋滟丝绸旗袍,氤氲中华文化
潋滟丝绸旗袍,氤氲中华文明中国青年网山东烟台1月13日电(通讯员王青文)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丝绸旗袍作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而并非已经湮灭失传的历史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加之可欣…
曲园学子寒假行:古老柳腔唱人间百味,千年传唱品百态人间
中国青年网青岛1月4日电(通讯员胡双赢)“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为响应国家号召,了解柳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
【曲园学子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潋滟丝绸旗袍,氤氲中华文明
中国青年网山东烟台1月13日电(通讯员王青文)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丝绸旗袍作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而并非已经湮灭失传的历史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加之可欣赏度高,因而极富有收藏价值…
曲园学子寒假行:即墨柳腔遇难题,创新路径促发展
中国青年网潍坊市1月8日电(通讯员黄雪晴)柳腔是即墨地区一项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由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五大剧种主导的中国戏剧市场当中,柳腔只能称得上是一个极其微小的地方性剧…
【曲园学子寒假社会实践】巍巍酿酒香,悠悠千年韵
中国青年网山东东营1月5日电(通讯员王青文)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留下了斗酒、写诗、作画、养生、宴会、饯行等酒神佳话。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人类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