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走近非遗,认识非遗,保护非遗,传承匠人精神,继承传统文化,曲阜师范大学“见微知著“实践队近期前往山东多地参观调研,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艺术魅力,学习非遗传承人那份在寂静岁月里,沉淀自己,专心文物,坚持不懈,久久为一的大国工匠精神。对我而言非遗曾是一种陌生的事物,对于这个名词也只是听说过而已,但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走近了它,更走进了它,对我而言,现在的它不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名词,它是鲜活的,是富有生命力的,是饱有精神底蕴的。
图为潍坊市杨家埠风筝博物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竖方 供图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我从非遗传承人们的身上领悟到了大国工匠精神,学到如何沉淀自己,克服浮躁,坚持不懈,久久为一。此次活动中,我欣赏了色调清秀宛如浮雕的即墨花边,我惊叹于这项非遗文化选材精致讲究,手法复杂精细,感叹着前人的智慧与技法精妙。想象着非遗传承人们是如何日积月累的练习和沉潜往复的思考,接过前辈手中的技艺,后辈不断创新,不断保持这类非遗文化的活性。通过实践活动,明白了我们的保护和传承,应该让非遗文化不再只是一种标志,不再是一种只能放在博物馆展柜中供后人观赏的静态标本,应该让它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之中长久地存在下去。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是鲜活的存在于人民实际生活之中的民族性的文化传承。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自觉学习和发扬这种大国工匠精神,将他们运用到学习生活当中去,久久为一,坚持不懈,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青岛国华工艺厂时欣赏即墨花边工艺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纪晓萱 供图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我学会了敢为人先,不断创新,要勇担责任,与时代同行,不甘落后。本次活动中我也领略到了另一类非遗,作为非遗的其中之一,传统曲艺始终存在着其特殊的魅力。柳腔,是早期“肘鼓子”与地方小调秧歌融合之后出现的产物,被誉为“胶东之花”,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清新质朴风趣生动,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我们在柳腔艺术中心不止了解了它的历史,更是有幸在现场欣赏到了工作人员的表演,它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感动是无与伦比的,是山东本土人士的自豪,也是对传统剧目唱腔中那份历史积淀的感动。在和工作人员的交谈中,我了解到为了将柳腔更好的传承下去,也为了更好的培育柳腔发展的文化土壤,近年来,为适应广大人群众审美的不断变化,柳腔艺术工作者们不断创造、编排推出新剧目而且“柳腔进校园”在青岛各地区院校间广泛开展,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同学们对柳腔的兴趣,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们自觉地传承欣赏传统戏曲艺术。我感受到了柳腔艺术工作者们那份与时俱进,与时代同行,不甘落后的精神,更敬佩于他们传承柳腔,发扬柳腔的那份强烈的责任意识。
图为青岛市即墨柳腔艺术中心的演职人员为实践队员展示柳腔。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纪晓萱供图
本次参观调研,让我对非遗的保护有了一些认识和自己的见解。但更重要的是此次实践活动教会了刚步入大学的我什么叫做合作,什么叫做团队精神,大家分工合理,态度积极,认真负责,配合默契。是一次无比宝贵的经历,为我的大学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认为,非遗文化需要的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传承就需要保持它的活力,保护它文化的鲜活性,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不应呆板,增加人们对其中人文历史的认同感,不要抱令守律或用力过猛,少一些表演与堆砌的人造感,避免过度物化商业化,保持非遗文化的真实鲜活,与此同时,在深刻挖掘非遗文化背后的文化历史内涵后,结合时代特性和现今的文化发展需求,在保证非遗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传承的同时与时俱进,发展非遗文化新形势,新创造,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与销售途径,不断对非遗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非遗文化在新时代也能发挥其特有的文化价值,起到真正的文化传承的作用。
(通讯员:路昕颐)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346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