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陶是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它承载着先民们的智慧结晶,开启了人类社会的史前文明。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陶种,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黑陶文化源于黄河流域,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构成中国文化的渊源龙脉。响应国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召,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2023年寒假期间,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鲁地拾遗社会实践队成员姜筱璇在胶州市开展对黑陶制作技艺的调研实践活动。
1月7日下午,实践队员来到位于胶州市少海孔子六艺文化园的黑陶艺术馆,通过参观匠人作品,初步了解黑陶制作技艺。胶州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黑陶生产,距今已有4500多年历史,并有着独特的地方风格。1974年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胶州三里河文化遗址出土的黑陶高柄杯,以其“黑似漆、亮可鉴、薄如纸、轻若纱”四美并臻被考古学界命名为“蛋壳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黑陶艺术馆内陈列着的均为馆长刘锦波的蛋壳黑陶艺术作品,实践队员通过查阅网络资料得知,刘锦波馆长为了破译失传的蛋壳黑陶制作技艺,耗费了六年的心血,终于成功复刻出胶州三里河文化遗址出土的黑陶高柄杯。刘锦波馆长曾在采访中表示,蛋壳陶在烧制前还是泥土,只有0.1毫米,却依然富有韧性;如果人提高自己的韧性,也能创造非常多的奇迹。黑陶艺术馆的成立为更多的艺术爱好者提供了欣赏黑陶艺术,体验黑陶制作的机会,使得这项非遗项目“活”了起来,更多人参与到传承黑陶文化的行列中。实践队员在参观时,还通过馆内工作人员得知,胶州黑陶将会亮相园区的新春花灯会非遗集市,向参观游客展示黑陶艺术的魅力之处。
春节过后,实践队员来到当地一家陶艺体验馆,通过亲身体验黑陶制作技艺,深入地感受黑陶艺术和黑陶文化。在体验过程中,实践队员认为制作的难点在于拉胚这一道工序。拉胚是众多陶器成型方式中最常见的一种,在泥料中心开口后,便可以通过双手间动作配合将泥料拉高或按低。想要拉高胚体,需要制作者用左手手掌扶住泥料外壁,右手指腹按住泥料内侧,双手同步向上移动,到达顶端后双手要缓慢的离开泥壁,以保证泥料的稳定性;想要按低胚体,则需要制作者左手手掌以弧形向下滑动,左手大拇指向下按压,右手固定泥料。在胚体高度满意后,才可对其塑型。实践队员在第一次尝试时,就因为拉高后松手过急,破坏了泥料上端的稳定性,造成了胚体断裂的情况。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实践队员经过不断的磨合调整,终于基本掌握拉胚的注意要点。同时,实践队员也采访老师得知,来体验陶器制作的更多的是年轻人和亲子群体,在拿到自己亲手制作的陶器作品时,人们都会感到十分高兴。这一现象表明,近年来人们对于非遗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参与心,并且能够从非遗项目中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
传承非遗文化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非遗传承人更是关键所在,他们的积极探索和不断深耕让非遗成为人们认识技艺之美、匠心之美,感知传统之美、生活之美,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有力载体。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357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