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智慧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其在美术、建筑、民俗方面的独特价值,被誉为民间文化的“博物馆”和乡村文化的“活化石。传统村落中的房屋、院落以及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2023年1月25日,作为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寻根增华”文化传承队的一员,我跟随团队前往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深入了解常山庄村背后的历史,以更好继承传统文化。
沿着幽深的石板巷,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这古朴的村落,巷子两侧残破的老石屋和茅草屋为古村增添了几分历史厚重感。从当地村民口中,我得知常山庄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村庄依山傍水,林田交织,房屋错落有致,颇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民居建筑风格受当地环境影响,多为石木结构,石材作为墙体承重材料,用碎石填缝形成独具特色的“干插墙”,木架则作为屋顶承重结构,建筑方式代表了鲁南山区典型乡土建筑特色。正是由于党和政府对传统文化继承与保护的高度重视,我们有幸一睹常山庄村沿袭了几百年的独特山乡风貌。
常山庄村位于沂蒙山革命根据地腹地,是抗战模范村,是“沂蒙精神”重要发源地和沂蒙“红嫂精神”诞生地。在抗日战争时期,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生活过。这里也曾涌现出红嫂用乳汁救伤员、创办“战地托儿所”养育革命后代、做军鞋、缝军衣拥军支前等革命光荣事迹。在红色宣讲员的带领下,我们先后参观了沂蒙子弟兵将帅纪念馆、“沂蒙母亲”王换于故居、战时托儿所、红嫂故居、山东省青代会旧址。墙上那一张张黑白照片见证了战乱纷飞的年代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深厚情谊,陈列在展馆的一件件文物仿佛在诉说着那段难忘的历史。我由衷地敬佩在战场上浴血杀敌的将士以及全力做好后勤工作的人民群众,那段记载在书本中的抗战历史现在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面前。站在这片红色的沃土上,我的心中热血澎湃,身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凝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常山庄充分利用其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立了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先后承拍了300余部影视剧,被誉为“山村好莱坞”。我们走进民俗体验区,面人、舞狮舞龙表演、草编、蜡染、年画、煎饼、糖画……各式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产品令人眼花缭乱。将传统文化融入生活,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我想这是一种传承文化的好方式。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传统村落正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何保护好传统村落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让传统村落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相伴而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不断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才能使传统文化永葆生机与活力。常山庄村通过文旅融合发展,以红色旅游扶贫为特色,昔日贫困落后的沂蒙山村成为中国最美乡村之一,重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常山庄村这一转变模式为传统村落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400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