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七个弯就到了!”司机吴师傅高声喊道,历时两天两夜,途经2643公里,穿过百条蜿蜒山路,翻越十几座山峰……近日,来自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智绘贵州公益服务团,抵达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白石岩乡新驰村烂木冲组,开展了他们的志愿服务活动。
中巴车一路颠簸摇晃,大学生志愿者们逐渐看到了沿着山路断断续续落成的房屋,而目标——新驰小学,就位于深山之中。学校包含学前班教育和小学教育,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共7个年级,共有学生192人,95%都是苗族,还有黎族、布依族、汉族等其他民族的学生。据了解,整个新驰小学,有一半左右的留守儿童。
望着陌生的客人,苗族小朋友们好奇而热情,冲志愿者们灿烂地微笑。已经是暑假期间,父母不在身边,有很多小朋友结伴来到学校,打球、游戏或读书。对于这里的孩子们来说,“5点多起床,翻过一座山去上学”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王玉华老师今年51岁,从1986年开始,一直在新驰小学工作了30余年。即使放暑假了,王老师也会每天骑着他的摩托车,一趟不落地看看校舍,也看看来自发来学校玩的孩子们。“同学们喜欢学校,放假了也愿意来学校。”王老师说,学校翻新之后,教室明亮起来,政府也刚刚给配置了全新的教学设备,环境好了许多。新驰小学共有12名教师,全部为男性,除了校长是年轻的“80后”之外,其他老师的平均年龄都在50岁左右。
唱迎客酒歌,饮羊角“拦路酒”,穿苗族礼服……村里的苗族乡亲、新驰小学的小朋友们热情地迎接了我们。
安顿好之后,大学生志愿者们开始了他们针对贵州山区儿童的“科技启蒙”之路。“我想自己做一个小机器人!”与机器人初次见面,一下子点燃了苗族小朋友们的好奇心,这个行走的不明物体是什么?六年级的王佳驹是班长,比一般同学外向一些,他凑到机器人面前,若有所思地看着,大学生志愿者也鼓励他伸手触碰、大胆想象。
“万花筒是通过三棱镜的三个反射面,把美丽的塑料碎片折射到眼睛里,形成五彩斑斓的景象。”绘画、裁剪、粘贴、组装……在动手实践中,孩子们制作了专属自己的万花筒,也学习到了科学知识。“我们是在上课吗?从来没上过这样的课!”不到6岁的朱子萱瞪大了眼睛,每一个童音都充满快乐和好奇。
“神奇的3D眼镜”是孩子们上的第三课,讲解原理、想象设计、亲手制作,造型各异的眼镜完成之后,大学生志愿者给少数民族儿童们放映了抗日红色电影以及青岛的城市宣传片。
繁华热闹的海滨城市透过3D眼镜投射到孩子的眼中,在这个出门就是大山、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的村子里,眼前的景象梦幻而又真实。10岁的王军红眼神中带着向往:“姐姐,这是真的吗?我想去你们来的地方看一看。”
一飞冲天“水火箭”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课,每个人都卯足了劲,希望自己的火箭飞得最高、最远。当承载梦想的水火箭飞起来的那一瞬间,每一张小脸上充满着惊叹、开心、自豪。
“没想到我的水火箭飞得这么高!”
除了物理知识、科技文化的传播,大学生志愿者们还带来了代表山东民俗文化的风筝,与贵州山区的苗族小朋友进行了一场文化交流:贵州与山东,蜡染与风筝。“我不是‘蜡娘’,但我的妈妈和奶奶都会蜡染。”提起蜡染,12岁的张金艳开心地告诉志愿者。
陶今今年11岁,内敛又羞涩的他却是每天来得最早的,文化交流的这天,他连头发上的雨水还来不及擦一擦就开始画起来。
对于新驰小学的孩子们来说,“风筝”只是出现在课本上的一个名词。深山之中没有可以让他们奔跑的宽阔平地,气候也是“天无三日晴”,夏季几乎天天下雨,而山里的孩子也习惯了不打伞,冒雨来上学。松软的土层吸饱了水,弯曲的土路充满泥泞,东寻西觅许久,最终还是将因修整而凌乱的操场作为放风筝的场地。
水洼、土坑、石子、泥泞黄土,都无法阻止孩子们快乐奔跑的脚步……
你喜欢上学吗?“喜欢,我喜欢学知识。我以后,想去你们来的地方看一看。”笃定又淳朴,志愿者们临走时,王军红有些哽咽,出一次大山不容易,而他去过最远的地方,是紧挨着大山的紫云县城。目前已经是青岛农业大学大一年级学生的志愿者付杰是从贵州山区走出来的农村孩子,听到小朋友对外面世界和知识的渴望,也红了眼眶。
“我们传播的不只是单纯的科技知识、物理原理,更多的是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种子,启蒙科技兴趣,营造科技文化的氛围。”志愿者娄家浩说,民族地域不同、生活水平亦有高低,但童心没有差异,都能与科技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孩子们也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小小梦想。
目前,新驰小学共有20名学生每年受社会爱心人士“一对一”资助,国家的“营养午餐计划”向贫困地区的每个学生提供4元/天的膳食补助。王玉华老师很欣慰,尽管生活艰苦,但是学校里基本没有辍学的同学,而对于孩子们的未来,王老师也提出了真诚朴实的愿望:“希望同学们的成绩越来越好,可以走向高一级的平台,将来无论是在什么岗位上,都可以积极、努力地工作。”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41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