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通讯员12月28日电(通讯员 王心茹)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网络环境下许多文化内容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例如剪纸这种需要依靠口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但是同时互联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传播创造了辽阔的空间。为了了解中国剪纸文化的当下生态,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剪纸文化,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互联剪忆实践团前往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进行实践。
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剪纸文化
实践队成员通过查阅资料得知,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莱西地区虽古属莱夷之地,然而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和对华夏文化的贡献都是值得肯定的,当地民间剪纸的发展与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是相呼应的。明万历年间编修的《莱阳县初志》就有关于当地民间“以剪纸贴灯花,以彩纸挂门楣”的文字记载。
莱西民间剪纸花样繁多,《鱼缸》、《斗鸡》、《斗猴》等动物题材的作品,多为贴在窗上的长条形组合图案,称为“棂子花”,也叫”条子花”。还有一些表现特定故事情节的“戏出”人物剪纸。这些题材的作品,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作者的愿望。如《猴子》表现的是人们希望做官封侯(猴)的意愿;《鱼缸》反映了人们期盼过上好日子、年年有余(鱼)的愿望。民间认为鱼生百子,繁殖力强,剪《鱼缸》也寄托着多子的愿望。莱西窗花中,鸡的花样最多,据说剪鸡可以避邪,如《小鸡吃五毒》等。不过今天莱西人剪鸡已不再为了驱鬼,除了“鸡”、“吉”谐音外,主要还是出于对鸡的喜爱。
寻访剪纸传承人,体悟剪纸文化底蕴
每到春节,不少市民喜欢张贴剪纸图案,增添节日喜庆氛围。大沽剪纸传承人刘京兰,尤为擅长实物剪纸,她剪出的人物惟妙惟肖、动物憨态可掬,而深受市民的喜欢。实践团成员有幸采访到刘京兰老师,听听剪纸对于她的深厚意义。刘京兰艺名“剪刀刘”,自幼跟随母亲学习传统剪纸技艺。退休后,潜心钻研剪纸技艺,专心进行剪纸创作,以其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和独特的审美力,坚持从传统民俗文化中吸取营养,接纳现代文化气息,作品充分展示了中华传统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2019年,她以“大沽剪纸传承人”身份入选莱西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今,她每天免费为社区居民、中小学生进行剪纸培训,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剪纸艺术,深受群众欢迎与好评。我们也在与老师的交谈中深刻感受到了剪纸的魅力和古人的智慧。
借助互联网+,助力剪纸焕发活力
互联网具自由开放,方便快捷、全球共享且没有文化边界等特点,随着信息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和互联冈络技术的普及,开辟一个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享平台尤为重要。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盒数据库。打造特色文化数据库,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已成为当前建设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趋势。
剪纸艺术工艺品传统经营模式一般局限在集会、展销会和旅游紧区的堆位等,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这种传统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限制,急需改变经营模式以适应商务环境的变化。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资源和国内其他地区的纸资源的整合,扩大整体竞争力,参与国际化竞争,力争扩大经济利益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双丰收。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碰撞中,借助互联网+进行剪纸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41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