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日,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寻迹乡土,传承遗韵”实践队队员王怡蕊来到山东省烟台市位于所城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学习传统面塑工艺制作,深入了解和传承优秀文化遗产,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通过综合考察,实践队员选择将所城里内的面塑、泥塑工艺制作班作为实践场地。队员首先通过网络渠道了解到烟台面塑的相关信息,对其有初步了解。烟台面塑最早起源于古人的祭祀活动。古人崇敬神仙,他们把自己的祖先封为神以面塑做供品,每年到烟台东莱山上祭山拜神。根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历史上就曾经三次来到烟台的芝罘岛拜祭神灵。祭祀用的供品中就有用小麦面粉制作的牛、羊、猪等,首开烟台面塑的先河;其后,烟台民间也多模仿用牛、羊、猪等动物面塑来奉祀祖先;后来面塑被应用在不同的场合,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习俗。
为了更好的了解传统面塑的制作手法,队员联系了烟台市雕塑家协会会员、烟台市青少年宫非遗专业教师李老师,请他深入讲解这项传统工艺制作。谈及面塑的制作过程,李老师说:“面塑制作最重要的就是精细和耐心,从前期的构思、布局到后期的和面、调色、做胚。”
谈及烟台面塑的保护和传承现状,李老师说:“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烟台面塑也同样面临着传承和发展困境。由于面塑技艺要求高,工艺品手工成本高昂,群众了解程度普通民众消费水平达不到、消费观念滞后,面塑工艺品市场狭小,使得面塑艺人们缺少经济来源,为了谋生而逐渐脱离面塑行业,从而导致烟台面塑传承人流失的问题。此外,还存在面塑教育较为缺乏,师资短缺,缺少各类融媒体形式的传播,社会认知度较低等问题。”队员了解到,为了保护传承面塑工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李老师将传统面塑的制作手法与色彩丰富、可塑性更强的彩陶泥结合,制作现代人们喜爱的卡通动漫,真正做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现代文化的气息让面塑这项传统文化被更多人接受。
实践队员随机采访了几位正在参观的游客,发现有兴趣学习面塑工艺的游客涵盖各个年龄阶段,分别上儿童班和成人班,表明这种结合传统与现代的传播方式是正确的且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这给予其他非遗文化的传承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引导及典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离开传习基地后,实践队员收获颇丰,对烟台市的面塑工艺与非遗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实践队员希望有更多的人愿意去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土文化,致力于更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汲文化之力量,助当代之复兴。
(指导老师:张立昌 团队成员:杨琪张琪高凡凡刘家汝唐艺宁王迪王一博解星浩王虹宇王怡蕊于晓雯黄梓馨 图文来源:王怡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429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