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使人们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助力时代发展,1月17日,曲阜师范大学“寻迹乡土,传承遗韵”实践队队员解星浩来到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杨沙埠村“杨进邦工作室”,采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沭柳编”代表性传承人杨进邦老师,了解柳编的制作工艺以及柳编作品背后的寓意。
实践初期,实践队伍制作了一份关于家乡文化遗产了解情况的调查问卷,并通过网络、社区填写问卷的形式对多个地区各年龄段的人员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实践队伍对目前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有了初步了解,随后经过多方讨论,实践队员决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沭柳编”的传承与保护进行调研。
通过对当地居民的咨询,实践队员对柳编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随后通过网络搜集资料,对临沭柳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临沭柳编是产自山东临沭县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距今已有1400年历史,最早出现于唐代初年,2021年,临沭柳编成功申报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柳编有着多种的用途,早期是用作餐饮炊具和储藏工具供人们生产和生活使用,而今天,柳编作品多以艺术品的形式出口国外,供人们参观收藏。当地许多居民已经依靠柳编实现了小康富裕。
图为柳编的制作原料与制作工艺。解星浩 供图
为了能够直观的感受与体验到柳编艺术之美,实践队员来到了位于临沭县杨沙埠村的“杨进邦工作室”,并邀请到了杨进邦老师为实践队员讲解柳编制造工艺与杨老师作品背后的寓意。在1月17日下午,实践队员来到了杨老师工作室,杨老师热情的欢迎了实践队员的到来,一进入杨老师的工作室,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整个书架的荣誉与许多的柳编艺术品,小到一个精美的挂饰,大到一条神采奕奕的中国龙,兔年将至杨老师也创作出了许多新作品,如十二生肖时钟、迎春兔等作品,各式各样的作品摆满了杨老师的工作室,更有着许多十分有纪念意义的作品,如建党100周年系列与建国70周年系列作品。众多的艺术品彰显了杨老师的奇思妙想,也向实践队员展示了柳编艺术品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图为杨老师在向实践队员展示其作品 解星浩 供图
随后,杨老师开始向实践队员讲解,实践队员跟随着杨老师的脚步来到了其作品“中国龙”的面前,杨老师告诉实践队员,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中国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象征,编织中国龙是寓意着传统中国文化的同时也是中华民族龙腾飞跃的象征,杨老师介绍到他编织这条“中国龙”花费了大概半年的时间,通过巧妙地构思,精心钻研编织手法,把龙的精神与形态编织出来,从而体现它的特色特点。为了方便作品的运输与展示,杨老师将这条“中国龙”进行了分段编织,中间做成了可供拆卸的形式。由此可见柳编作品的创作不仅要将其精神表现出来,还要考虑到作品的运输与展览。
图为杨老师在向实践队员讲解其作品“中国龙” 解星浩 供图
在与杨老师告别之后,实践队员来到了中国柳编文化艺术馆参观,展厅内摆放着许多的柳编艺术品,在这里,政府也会时常进行扶贫带货直播,为居民提供多样的柳编产品销售渠道,如今对于当地居民而言,柳编不仅可以作为艺术品供人们参观,更可以作为当地居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据实践队员了解得知,柳编长期以来就是民间增加收入的一种方式,更有着“家家种柳,人人编筐”的生活景象,如今在政府关注和扶持之下,当地的柳编产品多出口海外,充分带动了当地居民的就业,为居民开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之路,人民生活日益向好。
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实践队员充分感受到了“临沭柳编”的魅力,也明白了让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意义,文化遗传不仅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也是属于子孙万代的,只有在代代相传之中,文化才能有着不断的传承创新,文化遗产不仅是过去的诉说者,也是未来的影响者。为了使文化遗产能够更好传承与发展,需要注入更多的青春力量,做到将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共同推进,这就要求我们青年学子展现出自身责任担当,勇于投身到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队伍中去。
图为实践队员与杨老师合影 解星浩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431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