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意愿调查
摘要
本次实践调查的内容为了解各个年龄段对于是否有燃放烟花爆竹这一意愿的调查并宣传安全环保相关知识。在本次实践调查中,各个年龄段对是否有燃放烟花爆竹意愿的这一调查统计结果的总结归纳,发现除了安全环保意识较为淡薄之外,更重要的影响因素为中国传统思想、习俗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中国人血脉里根植着对传统对习俗的一种可以成为“固执”的执着,也从中折射出中国人民的仪式获得感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关键词
传统仪式获得感安全环保意识
燃放烟花爆竹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爆竹为中国特产,也称“爆仗”、“炮仗”、“鞭炮”。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爆竹。现在我们一般都认为放爆竹可以营造出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们追朔爆竹的起源,就会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变的历史。《荆楚岁时记》载:“正月 作文 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放爆竹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晚上在山上居住,要准备许多食物,还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而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火也不怕山,这动物叫山臊,人们便点燃竹子把它赶跑。逢年过节燃放烟花爆竹是我们庆祝节日的传统,特别是在春节这样的日子,燃放烟花爆竹更是庆祝节日的重要一环。“爆竹声中一岁除”是我们对春节的最深刻的记忆了。春节离不开年兽的传说,一个叫做“年”的怪兽会在除夕吞噬牲畜伤害百姓,所以每到除夕夜人们就要躲避年兽。有一次年看到一户人家烛火通明,门口贴着大红纸,便想要进入。然而在快进入门口时突然听到院子里面传出噼里啪啦的响声,年不敢靠近于是跑走了。至此之后除夕这一天贴红对联,除夕夜灯火通明,燃放烟花爆竹的传统就流传了下来。不过这也仅仅是一个传说,燃放烟花爆竹也只是在火药发明以后才兴起的,北宋初年火药技术才比较完善,宋朝建立之初距今也不过一千多年,可是燃放烟花爆竹的历史却有两千多年。最早人们过年燃放的不是烟花,而是爆竹。民俗学认为,爆竹起源于先秦时期已存在的“爆祭”活动。《周礼·春官》篇中记载“九祭”中的第三祭,即是“爆(炮)祭”。“爆”,其实就是烧,“爆竹”的意思就是燃烧竹子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竹子因为竹腔内受热而爆裂从而发出巨响。到了北宋时期,因为火药的发明,民间开始出现点燃用卷纸包裹着火药的燃放物,来代替爆竹的活动,燃放烟花成为人们过年重要的活动。到了北宋末年,人们在生产中又发现在火药燃放物内加入不同的金属粉一起燃烧,会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火花颜色。再加上从汉代以来的“吐火”的幻术,宋朝关于烟花的花色品类就更多了,可以说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南宋文学家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曾这样记载南宋孝宗皇帝观看烟火的盛况:“宫漏既深,始宣放烟火百余架,于是乐声四起,烛影纵横,而驾始还矣。”在当时的达官巨贾中,集中放鞭炮,甚至通宵放烟花的大有人在。正是因为烟花绚丽多彩的颜色,放烟花逐渐“娱乐化”,驱邪的作用逐渐弱化,演变成节日庆祝。元明清时期,燃放烟花爆竹更是逢年过节不可或缺的传统活动。燃放烟花爆竹是自古以来的传统,人们通过这个活动来让春节更热闹,有着浓浓的年味儿。放鞭炮有辞旧迎新的意寓,也代表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
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的发展,人口的不断膨胀,自然净化能力的减弱,燃放烟花爆竹对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是极大的隐患,是对自然环境不可逆的破坏。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各种金属氧化物的粉尘、细颗粒物(PM2.5),同时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刺激性和腐蚀性极强的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层后,氧化为硫酸,在云中形成酸雨,能强烈腐蚀建筑物,使土壤营养遭到破坏,导致农作物减产。燃放鞭炮的噪声高达135分贝,远远超过人的听觉范围和耐受限度。它不仅会损害我们的听力,还会损害人的心血管系统。燃放时发出的突然巨响容易使人受到惊吓,对患有心脏病的人来说,这种惊吓很可能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大量燃放时,如果适逢无风或低气压的天气,有害气体一时无法飘散,就会强烈地刺激人的呼吸道,使人咳嗽,引起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世界卫生组织经过整理全世界1000多个相关研究报告后得出了“空气污染致癌”这个结论,同时也明确把空气颗粒物(包括PM2.5)列为一级致癌物。特别是冬季在城区,环境干燥、建筑较高,人口密集,高空烟花等的燃放极易引发火灾,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燃入烟花爆竹如果操作不当或者因为产品质量不合格等方面的原因,爆炸时易造成身体伤害事故。
燃放烟花爆竹是传统习俗的传承,但也要根据社会的变化发展来进行取舍,要完全使民众放弃燃放烟花爆竹的意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能单单出台禁放政策,还要从根上改变民众的思想。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563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