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刻体验故乡文化特色,承担好传播故乡文化的责任,曲阜师范大学故里寻脉实践队王晓寒再青岛市胶州市继续体验当地的小年特色活动。
千百年来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无数优良的传统和习俗得以保留。随着中国的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从最初的物质需求转变为了精神需求,为了实现精神生活上的充实富足,应当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继承发扬优秀的习俗活动,积极承担好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
在中国北方,腊月二十三通常被认为是小年的时间。过小年,代表着人们辞旧迎新的美好心愿。小年又称“辞灶日”,民间传说,“灶王爷”是一家之主,平时观察一家人的善恶,并于每年腊月二十三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在胶州,辞灶日傍晚,各家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供上灶王爷神像,将糖果等供品陈放在厨房灶神牌位下。祭祀时,将旧灶神像、灶龛两侧的“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联语和“一家之主”横批及纸马和部分马料焚烧,祭祀用品主要是糖、果品等,让灶王爷嘴上吃得甜甜的,上天言好事,多降福禄,多赐吉祥。也有供奉杂面面条的,称“灶王爷爷本姓张,一年一碗杂面汤”。
在青岛市胶州市的罗家村,家家户户制作糖瓜。有民谚云:“二十三,糖瓜粘,灶王爷要上天”。而在胶州市的罗家村更是如此。在小年的前几天,罗家村的村民们早早起床制作糖瓜,麦芽香甜的气息充满整个村庄。小年这天,村民们纷纷拿出制作好的糖瓜,将糖瓜摆在锅台上,同时配以水果等供奉灶神。当天晚上村民们围聚在一起吃饺子,饺子煮出来以后焚纸烧香放鞭炮,并把旧的灶神像揭下来烧掉,换上新的灶神像,寓意是送灶神上天,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不仅仅是祭灶,在胶州市,每逢重大节日,人们都会组织跳起胶州大秧歌。胶州秧歌发源于胶州市胶东的东小屯村、南庄二村等村庄,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胶州秧歌,是民族艺术百花园里一朵绚丽的奇葩,已有三百余载的历史,是胶州人引以骄傲和自豪的艺术品牌,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舞蹈艺术,在胶州更是有“无秧歌而不舞”之说,从中不难看出胶州秧歌的魅力所在。小年意味着春节的序幕已经拉开,必不可少的便是舞起胶州大秧歌来欢度小年。在胶州市胶东镇南庄二村,村民们聚集在当地的文化大院中,一些胶州大秧歌文化的传承人在此地载歌载舞,欢度小年。台上的表演者们一边舞蹈、一边唱民歌小调,男刚女柔、螺旋摆动,三弯九动十八态,引得台下观众连连鼓掌,演员在台上的滑稽动作也使得文化大院不时爆发出阵阵欢笑。
欣赏过传统的胶州大秧歌后,曲阜师范大学故里寻脉实践队队员王晓寒也特意采访了胶州秧歌的非遗传承人吴英民先生。先生描述道:“胶州地区各地的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队为主要形态,舞队人数少则十数人,多时达上百人,既有集体舞,也有双人舞、三人舞等多种表演形式,根据角色的需要手持相应的手绢、伞、棒、鼓、钱鞭等道具,在锣鼓、唢呐等吹打乐器的伴奏下尽情舞蹈。各地秧歌的舞法、动作和风格各不相同,有的威武雄浑,有的柔美俏丽,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胶州秧歌萌生于乡土,活跃于民间,在发展中自行流变,是群众自发参与、自由宣泄、自娱自乐的广场民间艺术,展现了胶东农民特有的健美体态和情性魅力,同时在秧歌文化的发展中被赋予了庆祝喜事、欢度节日的特殊属性与意义。在小年这一重要节日中,扭上一台胶州大秧歌也逐渐成为了胶州人民对欢度小年的独特印象。
品味家乡习俗、传播家乡文化。故乡的文化印象在被这片丰饶的故土抚育长大的人们心中总是丰富多元的,亲身实践体味故土的特色习俗,能够更好地让新一代的青年群体们更加了解自己的故乡,让更多人都能够感受、欣赏到自己家乡的丰富传统文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630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