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十年
常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外出求学一年有余,家乡却常回常新。回忆这些变化,细数下来,竟从中学便已开始。
我的家乡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这是一处颇有历史的小县城。记忆中儿时的家乡是有些破落的,漫天的灰尘在汽车飞驰后夹杂着尾气扑面而来,一眼望不到边的农田里若隐若现的泥泞小路,水泥路上凹凸不平的车辙印记,还有去县城要赶个大早才能坐上的班车,随着国家的脱贫政策和乡村振兴政策,渐渐消失。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吹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冲锋号,我的家乡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政府的积极响应下,脚下的这片土地慢慢焕发出新的生机。机缘巧合,我在中学时也开始持续近十年的凌晨漫步,看到了很多默默无闻运转着整个社会的工作者,也让我对“脱贫攻坚,建设小康”有了非流于表面的理解,他们的变化使我深切感受到走在脱贫一线的工作者们的伟大。
约莫2015年的寒假,我第一次凌晨四点来到大街上,四处无人,只有冷风在呼啸,冰凉的空气使人觉得路边黄色的灯光也有些许暖意,大卡车呜呜啦啦的从天边传来,似乎在与冷冽的寒风较量。四点半时,居然已经有清洁工来到马路开始清扫路边腐烂的黄叶和垃圾,有的清洁工腰间挂着唱戏机咿咿呀呀的唱着些我听不太懂的戏曲,在依旧漆黑的夜幕中显得孤独且荒凉。五点钟我来到菜市场,出乎我的意料,这里很热闹,但也很安静。我没有想到如此寒冷且临近年关的日子里,居然还有这么多人冒着严寒卖菜。他们有的用老牛拉着架子车不知赶了多久的路来到这里,泥土的清香和菜叶上的露珠告诉我这是刚摘不久的新鲜菜,大货车里满满当当的瓜果青菜无一不是在说他们刚刚赶了一夜的路,老牛的哞哞声和喃喃的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鼓动着我的耳膜与血液一起流入心房,那一刻,时间似乎静止,不知是想到了文具袋里丢了又买买了又丢的橡皮,还是每年都要买的新书包,亦是每日要叫三四遍才不情不愿起床着急忙慌吃两口饭卡点班甚至迟到时老师严厉的目光?总之那时的心情已不是现在的我所能描绘。我应该是被隆隆的轰鸣声拉回现实的,转头我看到一家面条铺里老板卖力的揉面,门前大片的面条不仅仅是客户的订单,更是是生活。
2020年刚放寒假时,疫情还没开始。那时大街上已多了很多打扫卫生的清洁车,早市上也不见了牛车的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三轮车、大卡车拉着粘有露水的新鲜蔬菜赶着晨光来到路边贩卖,原来破烂的菜市场在这一年重新装修,支起高高的屋棚,整洁美观,不怕风吹雨打,县城的主干道也重新修整,铺了沥青路面,做了左右分流,许多事故多发的交通路口也装上了红绿灯,画了人行道,绿化带里插着各种弘扬红色精神的标语和图案,还将原本已经老化的公厕翻修新建。老家也新修了文化广场,搭了戏台,解决了水源污染造成的饮水的问题,家家户户通上了天然气,一切都欣欣向荣。
2022年,原本用土堆的低矮城墙已全部被修整为青砖灰瓦堆砌成的恢弘大气的城墙,大街上多了各种各样功能的清洁车,早市上买菜的农夫也少了许多,我想如果非生活所迫,没有谁会愿意冒着严寒起那么早来卖菜的。村里的广场上每天晚上定时响起广场舞的旋律,乡间小路也装上了太阳能路灯,村里各个角落摆放着垃圾桶,听说村里许多老房子在政府的帮扶下进行了重新翻修。看着一位老爷爷给过往行人指着自己的房子说“这是国家给帮忙盖的”时幸福祥和的笑容,我心里产生了浓浓的民族自豪感,感受到了国家强大带来的内心的安稳。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家乡飞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国家强有力的支持,国家的强大源自国家和人民团结一心,人民坚持党的领导,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吾辈青年唯有不忘初心,奋力拼搏,才能接好前辈们手中的接力棒,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稳步前进。(通讯员 李佼佼)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654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