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上旬由曲阜师范大学学生自由组建的实践小队“Ichem——格物致知”实践队选定寒假实践主题,准备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着手,深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奥秘与魅力。主题选定后,队长王一骁举行线上会议,结合每个队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实践计划与任务。其中经过讨论与商定,队员王悦宁选择了线下剪纸组,计划于2022年12月下旬在烟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进行调研与学习。
在本次交流学习中,剪纸传承人梁巧艳与剪纸之间的温情故事让人记忆深刻。时光流转,那个听着剪纸文化故事长大的女孩已经接过了传承的接力棒。梁巧艳老师的故事告诉了所有人热爱的力量,于平凡中发现不凡,剪纸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的不仅仅是文化的力量,还有精神的鼓舞。它可以让一个人心怀信仰,一生为一个目标不断前进,也可以让一个民族有精神依托,从而行稳致远。非遗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刻苦钻研、磨炼本领、发展壮大,它蹂炼着传承人,培育着中华民族的魂,让文化与精神经久不衰,绵延至今。由此可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其必然性和重要性,所谓存在即合理,它穿越历史长河流传至今被人们重视与弘扬,是其内在的文化底蕴、精神内核和外在的美与吸引力。这就奠定了需要每个时代青年人去了解、继承和发扬的基础,每一代青年人具备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力,学会继承文化是当代年轻人的必修课。
在交谈中梁巧艳老师说自己有“很严重的职业病”,每当在生活中看到感兴趣的事物时就很想用剪纸表达出来,她说剪纸已经深入在她的生活中了。这是作为一名剪纸传承人的自我修养,剪纸潜移默化的在她的身上埋下了文化的种子。而在我们身上应该折射到的是学习她对于一份事业的热爱与追求。梁巧艳老师还提到剪纸中创作很重要,创作中不能缺乏的是创新。其实剪纸并非传统意义的剪裁,它是多种多样的,剪纸将生活中的元素搬到纸上,通过剪纸创作者的勾勒、心血的灌注,最终才被呈现。创新要求与时俱进,所有事物都要跟上时间的齿轮,在这一段谈话中,实践队员听到最多的词就是“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文化的标签,但并不意味着文化就是尘封住的、一成不变的,文化也要时刻被刷上靓丽的时代润滑油,这样才会行稳致远,既能成为培根浴魂的底色,也能化身不甘落后的时代引领者。
类推之,世间万物都需要创新,要以以小见大的目光去看待所有事物,剪纸通过创新得以从古代刻板印象中解脱出来,成为现在大家仍津津乐道的事物,那生活中不管是衣食住行还是学习工作,都要学习剪纸文化的创新精神,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是令人产生距离有距离感,其实它离大众很近,例如剪纸,生活中有关镂空的元素大多都属于剪纸。梁巧艳老师在剪纸传承与青年人之间的关系提出,她非常希望年轻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能够关注甚至热爱剪纸文化。当今一代剪纸文化传承者大多是70后、80后,他们有满腔的热爱,他们有绝妙的技艺和理论头脑,但是缺乏在二十一世纪抓住世人眼球的能力。只有青年人才懂如何让文化在二十一世纪如何继续大放异彩,他们知道如何在新时代有效的传播文化,他们懂得怎么样薪火相传,赓续血脉。一代大好青年在青春年华正应积极投身文化弘扬工作中,让文化走上高速路,经久不衰。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挺立时代潮头,用新鲜血液灌注之,与新时代融合。当今青年应多投眼于文化传承,用自己的所思所学与悠久的文化技艺结合,让中华文化熠熠生辉。(通讯员 王悦宁)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65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