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台高筑,立于天空,福鼎沙埕铁枝自明末清初从福建泉州一带传入闽东沿海地区,以技术高超、阵容强大、场面壮观等特色,形成独特的传统民间艺术,堪称中华一绝。在“溯文化之源,启传承之旅”社会实践活动中,福鼎沙埕分队队员通过与当地人联系了解、观看表演等方式,走近沙埕铁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沙埕《刘氏宗谱》记载,刘氏先祖于乾隆十一年(1746)从泉州永春徙居沙关(沙埕古称)等地。他们尊从祖先的习俗,一般在节日、庆典、神诞、庙会时举行搬铁枝,于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五举行这一传统节俗活动。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沙埕铁枝表演属于元宵灯会中的重头戏。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车鼓亭、舞狮、连灯等传统习俗的接连表演使福鼎市的滨海小镇沙埕热闹非凡,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据当地人阐述,铁枝的艺术性主要在于“过枝”的技巧,即每个小演员的肚子上环绕一个钢筋环,并在小演员的脚底下有个着力的踏板,过枝越隐秘,设计越巧妙,其艺术性越高。
透过精彩的表演,队员们感受到沙埕传统艺人的聪明和智慧。如今年的铁枝表演《红楼梦—十二金钗》《年年有余》《世界非遗福鼎白茶制作技艺》,深受观众喜爱。艺人们从当地的实际出发,结合当前经济建设状况,挖掘传统曲目和民俗文化,通过铁枝内容主题的设计表演体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愿景,
作为传统民俗,沙埕铁枝在闽东乃至福建众多传统习俗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其延续的几百年历史中,其在民俗文化传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凝聚民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惊艳的铁枝表演令人啧啧赞叹,但不为人知的是,沙埕铁枝这一传统艺术濒临的状况。由于许多传承人年事已高,且沙埕本身没有太多的就业机会,加上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青年一代的传承人“青黄不接”,铁枝表演的小演员可挑选的苗子也在变少,极大地限制了沙埕铁枝的传承和发展。在党的二十大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强调下,本团队衷心希望通过“溯文化之源,启传承之旅”社会实践活动让更多的人走近八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让沙埕铁枝这类传统习俗薪火相传,延续千秋万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67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