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财经大学社会实践:赋能乡村振兴
近年来,全国各地以改革牵引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并以此为突破口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在此背景下,为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增进团队对“为什么要推进乡村振兴,如何推进乡村振兴等系列重大理论和社会实践问题”的理解,于2023年1月11日至1月15日期间,安徽财经大学乡村振兴冲冲团队在亳州市开展了以“乡村振兴视域下数字经济赋能智慧农业发展”为主题的社会实践。
随着一系列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政策持续推动,亳州乡村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产业形态不断丰富、产业集群不断形成,新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乡村振兴事业蒸蒸日上,同时,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强劲的增长极,2005年到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6万亿元增长到39.2万亿元,其在技术层面, 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兴技术。此次亳州之行,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数字经济对智慧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来到亳州乡村进行实地调研,该村主要种植小麦,小麦灌溉区,自动节水灌溉设施随处可见。当晶莹透亮的水珠源源不断地洒向万亩麦田时,农户已经开始畅想今年夏粮丰收的场景。团队来到麦地,此时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接一片的绿苗,土地上充满着生机与希望。团队拜访了土地的主人,他热情地向团队介绍了农户如今使用的灌溉设备,共有固定式喷灌、伸缩式喷灌、半固定式喷灌、滴灌、微喷灌、绞盘机喷灌6种先进灌溉技术,并带领团队参观了这几种灌溉设备的运作。得益于这些灌溉技术,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日渐增多,并且在大数据的加持下,农户们做到了足不出户便可使用手机查看灌溉进程与作物情况,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农作效率。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种植小麦的农户。
团队接着又参观了本地的温室大棚,农业科技合作园示范基地欣欣向荣,一座座透明的温室大棚排列整齐,生产车间温度、水、肥、雨水回收等系统有条不紊地在作业,几名技术人员在控制室认真地观察着各项数据,棚中专门种植反季节蔬菜供应城市需求,既保障了城市居民的菜篮子,又充实了农户们的钱袋子。大棚负责人向团队介绍:如今的大棚不再像以前那样,仅靠一层塑料薄膜,不仅保温效果差,作物吸收阳光少,并且极易残余塑料造成污染。现在已经实现了智能型、立体型的温室大棚,主控中心利用控制系统、电子传感系统、设施终端系统对农作物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以及营养液等环境条件进行自动控制,使植物生长不受季节的影响,从而实现植物的周年性连续生产。
数字经济赋能智慧农业发展不仅体现在生产方面,其亦在农产品变现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团队来到了该村的电商基地,基地建立了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农业数据监测体系的建立健全,使得农产品价格监测预警及时,精准的帮助农户了解市场趋向,避免损失。基地中有各种推广平台,直播带货,电商销售,在数字经济的赋能下,农产品跨越空间限制,拓宽了渠道,借助互联网增加了销量。
在展开实地调查的过程中,团队询问了当地的农民关于数字农业的看法,展开调研,得到的普遍回答都是“数字农业的普及对于减轻他们的日常工作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有着很大作用”,比如:以物联网为架构的智慧农业可以通过传感技术获得大量的数据并以此迅速做出符合农作物生长规律的决策,促进农作物产量的进一步提高,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人为观测过程中遇到的不可控因素。同时,智慧农业的发展无疑给当地的农民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在团队所调查的人群中,大多数都曾谈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而智慧农业的高效化显然解决了这一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困难。
图为实践队员的合照。
此次亳州之行,团队增进了对“数字经济赋能智慧农业发展”的见解,通过实践,团队知道了更多关于智慧农业的知识,更加明白了“乡村振兴视域下数字经济赋能智慧农业发展”的意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698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