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9日,“济南历史街区的‘非遗化’调查与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组成员骆丽娟,召集本校部分同学及六狮洲部分村民开展宣讲活动。活动旨在介绍济南府学文庙的历史变迁,加深大家对府学文庙“遗产化”与“非遗化”的认识与了解。
宣讲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历史上的济南府学文庙,(二)济南府学文庙的“遗产化”,(三)济南府学文庙的当代功能与非遗化。
第一部分,骆丽娟同学谈到,济南府学文庙始建于宋熙宁年间(1068~1077) ,最初由知府李常(一作李恭)在济南大明湖南岸主持修建,是我国当前现存的文庙中修建较早的。随后还介绍了宋代以来府学文庙的发展变迁。金代因战乱频仍,文庙遭破坏;元至元年间(公元1274-1294年),济南府学文庙才恢复官学;明朝重视文化教育,官学得到快速发展,中央官学规模扩大,地方上的各级官学也随之兴建,从而文庙建制也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就规模上而言超过了元代;清朝沿袭明代时文庙的建制,并又对文庙进行了多次修葺,但基本保持了明朝文庙的规模和建筑布局。
通过对各个朝代济南府学文庙的分析,骆丽娟同学指出政府对于文庙都较为重视,屡次修缮和扩建,府学文庙与官方意识形态紧密挂钩,推动儒学及官学的发展,促进营造向善好学的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府统治。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清末科举被废之后,儒学不再作为治国的意识形态,文庙职能也发生转变,并作为文化遗产而存世。府学文庙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而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济南府学文庙作为历史文化建筑群,本身即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大成殿、棂星门、明伦堂等建筑都具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含义,值得深入挖掘与传承。
第三部分,骆丽娟同学主要介绍了济南府学文庙的当代功能。府学文庙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特殊的文化符号,在当代仍发挥着重要的文化教育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对文庙的建设与利用也与日俱新,并日益朝着“非遗化”的方向发展与建制。近年来,府学文庙开始承办越来越多的文化活动,碑刻拓印等非物质遗产的进驻赋予其新的文化气象,使其更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在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日益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本次宣讲活动,介绍了济南府学文庙自宋以来的变迁,分析了其“遗产化”与“非遗化”的发展趋势。济南府学文庙的“遗产化”与“非遗化”,更象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绵延与传承,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705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