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象征。早在《诗经》的《国风》中就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章句,古琴在中国有近3000年的历史。
闽派古琴艺术自清道光年间形成,已有170多年的历史。闽派古琴艺术创始人祝凤喈,字桐君,浦城人。19岁初始抚琴,由其兄教授指法,后日习不辍,三十余年磨砺,形成自己的琴风。祝凤喈任浙江东防同知,宦游江浙大地,琴不离身,以琴交友,以琴论道,所到之处,名噪一时。他在浦城故居还大兴土木,构建园林,拥琴数十张,筑十二琴楼贮藏和弹奏。他在浦城古斋接纳四方游人,与天下琴人、词家、诗客、名士共商音乐、交流艺术、切蹉技艺,增进友谊。林则徐途经浦城时,特地逗留造访祝凤喈,两人在祝家花园推心置腹,吟咏唱和,不觉天亮,成为美谈。
闽派古琴传承人第二代张鹤,他拜祝凤喈为师,并刊行《琴学入门》一书,传播祝凤喈的琴学理论和琴曲。第三代陆琮,帮助其师张鹤刊行《琴学入门》。第四代李迪瑚,能诗善文,喜好古琴,著有《酌海楼琴言》、《酌海楼琴谱》五卷。
20世纪80年代,福建艺术学校老师李禹贤致力于研究浦城闽派古琴艺术,写出《初考清代琴派——浦城古琴》、《祝桐君家传秘谱——风云际会》、《闽派琴家祝桐君》等文章,在国内刊物上发表。
近年来,浦城闽派古琴艺术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发掘、抢救、保护措施。
闽派古琴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的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及其传承历史,在中华古琴艺术中,有其独特性。发掘、抢救和保护闽派古琴艺术,不仅对丰富和完善中国音乐史,乃至世界音乐史的丰富和完善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闽派古琴艺术与中国的佛、儒、道等哲学、伦理学传统密切相关,研究闽派古琴艺术蕴含的哲学意义,可以丰富中国哲学史的内容。
闽派古琴具有很高的实用艺术价值。古琴经过祝凤喈的创造、改造,使学者易懂、易学、易操作。同时家藏的琴曲,改变了古琴琴曲的孤独性、脆弱性及附庸风雅的道具。祝凤喈的古琴犹如天籁,听起来豪放跌宕,又清丽委婉舒展,琴意得之弦外,音有尽而意无穷,颇具神秘艺术魅力。
撰稿人:杨东秀,姚卉,周鑫
实践队;万象更新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80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
情系三农调研队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中国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后,乡村振兴成为当今社会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而助力乡村振兴,聚焦“精神贫困”问题的解决则是重中之重。探讨农民精神贫困问题和化解路径,对于提高农民……
情系三农调研队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在当今国家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村的物质贫困问题基本已经得到解决,然而广大农民依然存在着精神贫困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解决农民精神贫……
情系三农调研队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向来是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8年的连续奋斗攻坚,我国已如期完成脱贫攻坚战,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伟大成就,但对农民思……
Souliko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在扶贫措施的落实过程中,部分农村出现了部分群众“扶不起”,“不愿脱贫”等问题。有的……
情系三农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许多农民离开农村,到城市里务工、定居,致使部分土地闲置甚至撂荒,严重影响粮食生产,阻碍农村发展,当地合作社推出的土地托管模式,则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而很……
情系三农调研队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摆脱精神贫困,助力乡村振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村贫困人口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参与者。目前,国家在农村扶贫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农村贫闲户的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
情系三农调研队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这是在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基础上提出的我国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乡村……
情系三农调研队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