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与发展现状
新媒体时代下,我国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与发展采取的相关措施。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和指导下,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近两年,全国各地的文化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方面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成果喜人。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国际上,此类活动已进行了几十年,但在中国还是近几年才出现,所以难免存在不足。而新媒体与非遗的结合有效改善了当前状况。
新媒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合适的土壤,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通过新媒体传播,才能适应时代和技术的步伐,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立体化传播激发积极性.新媒体利用立体的传播优势,通过网站、移动互联网、博客、微博、微信、电子期刊等,“声势浩大”地向大众进行介绍、宣传,引起大众对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情,这方面已初见成效。近些年,中国民俗网、中国川剧网、中国戏剧网、中国传统文化论坛、民俗文化电子期、各地民俗文化中心微博等纷纷建立。网站上有历史、名家、绝技、专题、动态、在线视频等综合信息,能够集中并及时更新某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物品、音像、文献资料等信息,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解读,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地展现给受众,让受众从横向、纵向全面深入地认识传统文化,形成客观科学的认知,而且可以根据个人爱好,进行选择性地了解,改变了传统媒体片面、僵化及“填鸭式”的传播缺陷,让感兴趣的人真正喜欢上该传统文化,激发受众主动参与、学习、传播的积极性。
新媒体时代下,我国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措施
(1)新媒体时代,在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非遗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学校、企业活动大力开展。
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采用动漫、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充分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春节等节庆,积极开展各类展演、体验、传习等活动,打造了曹风古韵实景演出、非遗购物节等一批精品活动,
推动非遗交流、研究与合作。例如:2020年新冠肺炎推动文化产业虚实结构,“肉眼可见”地发生重构,引发“云上文化”的数字文化消费热潮。腾讯打造“老家河南 黄河之旅”的小程序,以河南九地非遗为切入点,用户通过访问非遗数字馆小程序可在线“探索”河南非遗地图,了解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文化符号“云南”河南,并在“传习”模块中学习非遗知识,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
(2)新媒体时代下,非遗数字化管理得到加强
可以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声像、技艺等储存、分析的数据平台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在进行数据处理时,不能仅仅对非遗信息进行简单的复制,要重点对其性质进行分析,将不同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归类整理,甚至要更进一步的进行加工创作。例如:在发展山西戏曲文化的过程中,注意借鉴敦煌博物馆的视景系统,敦煌博物馆以《华戎交会的都市》为展览主题,共设六个展厅,该馆利用VR、语音、3D、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实现了展览布局的在线展示,给人们身临其境的感觉,
故山西戏曲文化的传承,也应学会归类,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动了山西戏曲艺术在文化市场的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854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