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条优化防控措施”的出台以及疫情防控“新十条”的落实,我国疫情正式放开。
过去三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为艰难的岁月中,涌现了许许多多敢于担当、积极奉献、不怕牺牲的抗疫英雄,他们始终在一线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抗疫成果显著,这也是我国进一步优化防控措施的底气所在。而在当下,疫情的放开使得全国迎来了一波感染高峰期,大多数人经历了被病毒感染甚至重复感染的痛苦,也有人“挺进决赛圈”,目睹身边人的感染。于是有人开始产生不安、焦虑、恐惧等情绪,甚至导致了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对日常学习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这一特殊背景之下,为进一步弘扬抗疫精神和应对当下疫情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冲击,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疫来不慌”助力疫情防控和健康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团队结合宏观政策背景和具体社会层面反馈的情况,决定开展本次抗疫典型事迹宣传和疫后心理疏导实践活动。
在正式开展活动之前,我们团队进行了多次队内会议,确定实践主题、调查目的、研究对象等,对活动的具体开展方式与内容进行了确认,同时明确了各成员的分工,为此次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有效地调动了团队成员积极性,保障活动有序、顺利且安全地开展。我们还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跨学科研究方法等多元化方式,搜集了较为完善的文献资料,为疫后心理辅导及典型事迹宣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基础。
对于疫后心理辅导和典型事迹宣讲,我们团队均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会议的会议号由各团队成员及其亲朋好友广泛转发,参与者年龄分布广泛,既有十几岁的初高中生,也有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
疫后心理辅导的线上部分我们通过腾讯会议为大家普及一些心理学常识:为什么会产生心理障碍、如何应对心理障碍等等。线下部分则由团队成员实际开展的疏导活动组成,成员们发现身边因疫情产生不良情绪的对象,与其进行面对面交谈,帮助其正确地认知疫情,从而达到排遣心理压力、对未来重拾信心的积极效果。典型事迹宣讲的内容也较为丰富,宣讲人首先选取了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力较大的抗疫英雄相关事迹进行介绍,继而对后疫情时代个人心理健康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强调,帮助大家减轻压力、重振信心。线下宣讲则聚焦于齐河县第五中学,宣讲人与中学学生面对面交流,根据受众身份,典型事件的选取主要集中于齐河县本地。并讨论了疫情过后学习、生活的相关变化以及如何保持良好心态、平衡压力等问题。
新闻宣传方面,团队成员通过撰写新闻稿、访谈记录、拍摄短片等形式详细记录心理辅导开展前后的准备工作、活动内容与事后反馈,通过对比当事人面对疫情不同的生活与心理状态,展现科学防疫、理性看待疫情相关信息、保持乐观积极心态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多方网站投稿,如校外网站——中国大学生在线、大学生新闻网,校内媒体——山小法、土小建、山东大学学生在线等,强化宣传效果,同时适当运用网络宣传,以短视频平台哔哩哔哩为媒介,上传线上宣讲与线下疏导的资料与视频,起到更为直观的宣传效果。安抚新疫情措施下普遍弥漫的焦虑、担忧、迷茫等情绪,让更多人科学、客观、理性的认识疫情开放。
此次实践活动较为成功地达到了团队的预期,系统总结了疫情动态变化下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探索适用于疫情动态变化情况下的精神心理问题的干预和应对。团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普及科学防疫知识调整大家心态,让群众能够化被动为主动,拥抱不确定时代的确定性。面对“幻阳症”,劝导同学们重视个体差异,了解不同阶段病症的具体情况,破除灾难化思维;面对“情绪疲劳”,开导同学们寻找可靠度高的信息来源,并通过其他方式分散注意力;面对“适应不良”,劝勉同学们调节预期,学会接纳不确定性,在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基础上,尝试寻回以往生活的节奏,用实际行动改善负面情绪,宣扬科学积极的价值观念,保障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在疫情新常态下的心理健康,提高后疫情时代下公众幸福水平。除此之外,抗疫英雄敢于担当、积极奉献,不怕牺牲等宝贵精神得到了广泛传递,有助于进一步激发人们对抗疫英雄的感恩之心、尊敬之情及对抗疫精神的传承之志,更鼓舞了在这一特殊时期的人们,促进了身心健康的恢复。
在生理心理双重挑战的特殊背景下,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正是为了让大家知道——惟有直面病毒,才能最终战胜它。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疫情是难忘的经历,而经历则是成长的财富,希望我们能带着这份经历和财富,昂首阔步地走向明天,更加自信从容地面对未知的机遇和挑战。也希望在未来的时间里,能有更多的人走出新冠的折磨,扫除心理上的阴霾,不再畏惧于病毒威胁,也不再受制于封控措施。学生可以摆脱网课的种种不便,与老师同学们线下相见,面对面交流;打工人们也可以回归正常工作生活,不必担心企业死于“寒冬”,自己丢掉饭碗。大家都可以正常地出行、社交,重拾乐观阳光的心态,回归生活正轨,一切如常运转。总之,所谓触底反弹,在未来,一切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道路曲折但前途光明。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899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