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烈血,英雄魂:参观淮南大通“万人坑”
近年来,淮南市政府着力打造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淮南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拥有新四军纪念林、大通万人坑教育馆、安徽省第一面党旗纪念园、凤台抗日民主纪念园、方振武故居等红色旅游景区,并围绕“追忆苦难岁月、铭记革命风云、感恩前辈英烈”主题,重点打造“上窑铁军文化区”“凤台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园”“大通万人坑遗址缅怀区”等红色旅游板块,并配套推出多条旅游线路。
2023年1月16日,重庆大学红色逐梦实践队参观了淮南大通“万人坑”。步入绵延的淮南舜耕山下,便能看到一片瓦房掩映于丛林之中,这里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淮南大通“万人坑”教育馆,保存着日军发动侵略战争在实践队队员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历史铁证。
淮南地处华东地区,淮河以南为丘陵岗地,淮河以北为广袤平原,优越的地理环境,形成优良的气候环境,是一座依靠天然资源优势,因煤而兴的老牌典型煤炭矿业城市。大通万人坑形成于1943年春,在实践队队员国抗日战争纪念遗址中有着重要地位,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疯狂掠夺实践队队员国煤炭资源,残害实践队队员国矿工的历史铁证。而目前面向大众开放的大通“万人坑”教育馆是公益性事业单位,位于淮南市大通矿南,始建于 1968年,全馆占地面积约31571.24平方米,建筑面积6900平方米,展室面积约2400平方米。教育馆现对外开放的展览有教育馆概述、日寇侵占大通期间布局沙盘、矿工生产生活用品用具、矿工上下工流程泥塑、矿工作业场景、日寇残害矿工刑具、大病房概况、三条白骨大坑、秘密水牢等。
“万人坑”教育馆
1938年6月4日,日军侵占了淮南大通煤矿,在随后的7年间,日军在大通煤矿施行了惨无人道的法西斯统治,疯狂掠夺淮南的煤炭资源来“以战养战”。他们采取“以人换煤”的方式,迫使广大矿工在极其危险、简陋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下挖煤,矿工稍有不从,就会遭受毒打或杀害。
这里的空气冰冷干燥,实践队队员们缓缓步入教育馆,日军侵占淮南煤矿的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日军入侵、矿山沦陷、以人换煤、血腥统治……100多块图版,100余件实物展品,三条累累白骨组成的“万人坑”,一个个罪证呈现在眼前,让人震颤心扉。
在日军入侵展厅的正中间,是日军侵占淮南时期大通煤矿的沙盘模型,沙盘模型中高耸的黑色铁塔就是当时大通煤矿的几座矿井。矿井一边有一处“劳务系”,是日军欺骗、压榨、残害大通矿工的指挥所,矿工们畏之如虎,称之为“老虎系”。矿井南边的“南公司”,是日军残害矿工、掠夺煤炭资源的巢穴。在沙盘的一角是日军重要机关——警备队,是专门残害矿工的场所。日军为了加强对大通煤矿的法西斯统治,在矿场四周布满了电网、碉堡、水牢。
走进血腥统治展厅,玻璃橱窗里的模拟展示,清晰地再现了“大病房”场景。1942年的秋天,矿区中蔓延着一种传染病,日军在大通矿南设立了两处用芦苇搭成的“大病房”,周围有电网,门口设有岗哨,成千上万的患病矿工被强迫关押在这里。名为大病房,实为隔离区,日军不仅不给患病的矿工医治,反而加倍折磨,加速其死亡。患病的矿工死亡之后,日军强迫其他矿工组成拉尸队,用筐抬,用牛车拉,把尸体抛弃在南山脚下。
通过一块块讲解版,实践队队员们翻开历史尘封的一页:在日军侵占淮南大通煤矿的七年间,有17000多名矿工被迫害致死。仅1942年秋至1943年春,就有13000多名矿工惨死在大通煤矿,尸体被抛弃在舜耕山北麓的南山脚下,堆积如山,惨不忍睹。1943年春,日军为掩盖罪行,用刺刀、皮鞭逼迫矿工们开挖3条各长20米、宽5米、深3米的大坑,把死难矿工的尸体抛入坑中集中掩埋,形成这白骨累累的万人坑。
死难矿工纪念墙
抗日战争时期,大通煤矿的矿工们组织起来,怠工、罢工、惩治监工把头,通过各种形式与日军和汉奸展开英勇顽强的抗争。1943年,100多名矿工突破日军的封锁,参加了新四军,为淮南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8年,党和政府为了教育后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在万人坑原址建立了大通‘万人坑’教育馆。”教育馆讲解人员如此说道,“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万人坑、秘密水牢、碉堡水牢这三处相距较近的侵华日军淮南罪证遗址进行统一规划建设,面积由原来的3万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约10万平方米,单日最高接待能力可达5000人次,目前已累计接待国内外参观人员1300多万人次。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有关负责人曾指出,大通‘万人坑’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入选全国小学语文课本和初中英语课本,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在1995年,大通万人坑教育馆被确定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年以来,又先后被公布为‘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
走出“大通万人坑”后,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看着实践队队员们若有所思的样子,一位队员的爷爷对我们说起了另一则红色英雄的故事。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淮河两岸一直传颂着一个英雄的名字,她就是被廖运周将军(淮南市廖家湾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称之为“安徽赵一曼”的实践队队员党早期女无产阶级革命家胡之光。
胡之光
胡之光,原名周志玑,河南信阳西双河镇人。1924年毕业于开封女子第一师范学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革命志士。1928至1933年间,她受党中央的派遣,先后到淮南、凤台、寿县、阜阳、上海等地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在豫鄂边区从事党的教育工作。1946年春,胡之光受中原军区党委派遣,再次前往敌占区开展地下工作,在凤台城中心成立了长淮贸易货栈,并以此为掩护,建立红色交通线。她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将革命干部及家属、突围所需的大批资金秘密输送到中原解放区,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艰巨任务。当年7月,由于王介佛胞弟王保义等人出卖,胡之光不幸被国民党中统特务抓捕。在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下,胡之光同志坚贞不屈、视死如归。敌人在毫无所获的情况下恼羞成怒,将其残忍杀害于凤台,并将其尸体装入麻袋沉入淮河。几天后,胡之光的尸体顺流而下漂到了位于潘集区王圩段的淮河北岸,被当地群众发现、打捞,由她的公婆等人埋葬于架河乡王圩村其婆家的土地上。60多年来,胡之光烈士的遗骨一直被当地政府和父老乡亲们悉心看护着。每逢清明节,前来扫墓的各级领导、中小学生等络绎不绝。
为了让胡之光烈士的遗骸有一个更好的入住场所,使烈士忠魂不再孤单,淮南市有关部门前些年将胡之光烈士的遗骨迁至凤台县板张集烈士陵园。
听完这个故事,实践队队员们的心神震荡不已。在我们行走的这片广袤土地上,有着太多先烈流下的血,寄托着太多英雄的魂,灼灼烈日下飘扬的红旗将通过一代代孜孜不倦地努力,永远流传在实践队队员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精神之中。
最后重庆大学红色逐梦实践队想在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后勤部上将周克玉,为胡之光的题词结束对这个故事的回忆:
中原思豪杰,
巾帼大英雄,
忠贞惊天地,
光华冠长虹。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973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