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号,多张微信群聊截图显示武汉“小学生校内被老师开车撞死”事件中的小孩母亲,在小区内坠楼身亡。后经证实,此情况属实,事件发生后,有声音指出,母亲当事人杨女士跳楼与身前遭受到的网络暴力有关。(6月2号 澎湃新闻)
5月23 日,武汉市虹桥小学月湖区,一年级小学生被老师驾车撞死身亡。这件事无疑给父母带去了巨大的悲痛,随着事件舆论的不断发酵,这位母亲除了承受丧子之痛,还在承受着网络中的恶意抹黑和造谣。在双重痛苦之下,这位母亲不堪重负,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孩子在校内被撞身亡后,孩子母亲在校门口痛苦、控诉、维权等画面被流传出来,因其姣好的面容、得体的穿着、昂贵的服饰,这位母亲的形象遭到了网友们的恶意抹黑和造谣:“画着精致妆容,像是特意打扮后才赶过来的”“这么冷静,一点都不像亲生母亲”“像是想借机敲诈一笔或博热度后好带货”,这些恶意满满的揣测与质疑不仅给这位母亲带去了伤害,同时也转移了舆论焦点,本应关注的校园安全问题逐渐淹没在这场网暴中,肇事者的罪责被轻轻带过,学校管理失职的问题无人问津,只有受害人的面容被不断放大,成为了网民们批判攻击的对象。
不是“完美的受害者”形象就得受到质疑与攻击吗?什么时候“面容姣好、穿着得体”成了受害者的原罪?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爱何时需要通过“表演”来向他人证明?正在工作的母亲接到儿子被撞身亡的噩耗赶往学校,身着职业装实属正常;“女子本弱,为母则刚”,虽然身处失子的巨大悲痛中,但作为一名母亲,仍然镇定坚强的去学校维权,为儿子讨一个说法,这也完全在情理之中。网络中的言论不仅没有释放基本的善意和同理心,反而冷眼旁观,用刻薄、恶毒的语言伤害一位失子母亲。虽然目前没有完全证实网络暴力是致使这位母亲跳楼的主要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暴力是压死这位母亲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推她跳楼的一只手。
虽然互联网建立的初衷是资源共享的自由,同时为大众提供一个可以发表多种意见的园地,古典自由论所极力倡导的“观点自由的市场”在互联网中实现了,人们也由此获得了更大的表达空间,但其较低的准入门槛和“半匿名性”的特点,使得“键盘侠们”和“网络喷子”肆无忌惮的宣泄,对陌生人投以龌龊、刻薄、恶毒的人身攻击。无论是此次“失子母亲坠楼事件”还是之前的“粉发女孩自杀事件”,亦或是“刘学洲事件”,充斥在互联网中的恶意评论都是致使她们走向死亡的帮凶。
眼前的悲剧让人们认识到,惩治网络暴力已成不可缓待的社会共识。虽然目前已有“严管评论区”“处理违规账号”“一键屏蔽”的措施与技术来治理网络暴力,但其效果仍旧有限,险恶的人心依旧披着“电子保护壳”,换个账号,换个IP就能继续出来扰乱秩序,下一个网络暴力受害者又会是谁呢?法不责众的心态让那些围观者加入这种丧失良知的网络暴力中,当悲剧酿成时,谁又来为这场悲剧负责呢?最后只剩种种唏嘘,痛批网暴者,但声讨已并不能换回受害者的生命。
互联网绝非法外之地,也不能是绝对自由主义的泛滥之地。治理网络暴力不能仅从技术方面预防、管理,更要从法律方面严厉处理。网络平台对于网络暴力要及时干预,屏蔽或关闭有恶意评论倾向的评论区,处理违规账号;严惩挑起争端的“网络肇事者”,用法律手段处理参与网络暴力参与者,以此警示网民。身处互联网中的人们也应清楚认识到网暴的深刻伤害,理智的参与网络讨论,三思而后行。“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只有身处互联网中的每个个人都意识到其自身的社会责任,才能营造一个多些善意,少些戾气的互联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557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