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是辛弃疾笔下的元宵舞鱼盛宴,时光穿梭千年,鱼灯以各种方式被演绎保存,仍流传至今。
2023年6月26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芜湖“体‘遗’双馨”宣讲调研实践团队在师大校园里开展了第一天的调研活动。
调研活动开始之前,我只知道我们第四天的主要任务是制作文创产品——用扭扭棒做鱼灯。虽然前几天已经在芜湖无为对鱼灯进行了调研,但提起手制鱼灯文创,总是令我心生退意。在我的记忆里,鱼灯一直都是南方地区的传统年俗之一。它外形通身火红,内以灯火点缀,舞动起来如红黄相间的银河,流光溢彩,令人目不暇接。它的制作过程也比较精细,须要用竹篾绑扎,糊表白纸绘制而成,极其考验人们的耐心和制作技巧。然而当我看到面前新拆封的扭扭棒——一根根内以细钢丝固定外以各色绒毛装点,长约20厘米的可塑软棒,我开始疑惑,这样的一根根软棒怎么能做成鱼灯形状呢?我真的能做好吗?
可当我真真正正开始着手用扭扭棒制作鱼灯的时候,我发现一切的困难都可以迎难而解了。一根根软棒往不用的方向扭转,连接之处或是用细丝缠绕,或是用胶水相粘,手指翻转瞬间,一个个鱼灯部件呈现于我们掌心。团队成员各司其职,每个人负责不同的部件,很快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完整鱼灯就做好了。
当一个个鱼灯摆在桌上时,我看着它们,小小的朴素的鱼灯,好像连接了千年时光,一下子把我拉回了江南水乡过年嬉鱼灯的欢声笑语。“咚—咚咚——”,喜庆的鼓点好似在我耳边响起,一条条生动活泼的鱼成群结队,时而“锦鲤翻水”,时而“双龙抢珠”,时起时伏似鱼儿沉露于水面,时而聚拢,时而嬉戏,或左摆右摇,或穿插游走、或对嘴嬉闹,不断模仿着鱼儿在水中翻滚、进退、起伏,仿佛一群鱼儿在水中游弋,妙趣横生,多么令人享受的视听盛宴啊。它浸润着千年的魅力,传递着千年的民族沉淀,看着桌上的小小鱼灯,尽管它只是由扭扭棒做成的文创产品,但它同样似一个纽带,将千年间的水乡人民的欢声笑语与我们的民族情怀连接到了一起。
其实,只要有心,鱼灯的传承,在什么时候都不算困难。生活中,触目可及的一支笔、一张纸,我们可以绘制一副村民嬉鱼灯的画;我们可以写一篇有关鱼灯民俗文化的科普。同样,小小的扭扭棒,也能在我们的手中变换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鱼灯,这在我心中原本是力所不及的手工制作,最后也能以别样的方式完美呈现。原来,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以浸润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许同样的传统民俗文化,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对它进行演绎。社会是发展进步的社会,我们可以用大众都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宣传,这对于它的传承,不也是顺应时代之下的有效策略吗?
一根小小的扭扭棒,在我们的手中也可以“扭”转鱼灯。手指翻转之间,是千年积蓄下来的的沉淀,是我们用自己的方法,对传统民俗的演绎与传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5697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