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似水岂无涯,浮云吹作雪,世味煮成茶。幼时不懂白落梅字间深意,只觉得世味如茶未免也太苦了些。摇青、揉捻、发酵、烘干、复焙……长大方知,去水除杂、历经多序焕取生机,是走出偏安一隅的勇敢,灼去麻木不仁的坦荡。
6月28日,我跟随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金寨“清友会旅”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队前往西茶谷寻访安徽省紫砂壶工艺大师也是茶叶世家的第三代继承人林成余。
图为林成余正在为队员们泡茶。 才艺佳摄
茶发于神农氏,闻与鲁周公,兴与唐,盛于宋元明清。茶伴着华夏,已走了千年。有人手握香茗,感受着风吹林间,轻嗅着阳光的味道。有人以茶代酒,相谈间对视轻笑,提笔便是诗词歌赋。哪怕朝代更迭,茶文化依旧是人们心中不可代替的一部分。金寨县作为世界十大名茶之一“六安瓜片的原产地”更是有着深厚悠久的茶文化渊源。公交车在金寨的茶山间追峰而行,那是什么样的茶山?绿色的,崎岖不平的,间或生长着不甘屈服的横冲直撞毛竹的茶山。我想,在这样的山中这样的绿色中的茶人性格里是否也会带着固执和不屈呢?
图为林成余正在为队员们讲解茶道。 才艺佳摄
一张放着未完成紫砂作品的小工作台,一几氤氲茶香的檀木茶桌占据了林成余工作室的大部分空间。他的家中简洁的不像一个所谓的“工艺大师”,洪亮的嗓门、爽朗的笑声、平和的态度让我一度以为他和养育他的山不一样,这是一个在三代茶艺相传中逐渐抹去了山的野性的温和的师傅。
“我有一个未完成的作品,我构思了一年,要把我们金寨当地的茶文化和我的紫砂壶工艺结合起来。把我们蝙蝠洞的元素、大别山的元素都融入进去。这个壶我不打算卖,我想把它捐给政府,我觉得这是有意义的事。”除了制作紫砂壶,林成余还提出他要从身边的文化出发,做文化探源工程。这时我意识到我的想法是错误的,林成余的骨子里流淌着金寨茶乡的坚守与韧性,他之所以成为一名工艺大师是因为他的胸腔中跳动着的是一个匠心。以壶扬茶,即用紫砂壶的名气来带动金寨六安瓜片的宣传是他所想要达到的效果,这份匠心之中也蕴藏着一颗反哺家乡的真心。从林成余的身上我看到了如茶的人生,承载着文脉苦涩和甘甜,经历了时代的磋磨和变化,最终焕发出独特的韵味。
在纷扰喧嚣的社会中,总有林成余这样的人,用一击一敲传递力量,用一壶一茶代写人生。他们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始终以完美主义的追求,将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他们放慢脚步,坚守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中,探寻着文化的本源用他们的热爱与寂寞,一起一落溅起虔诚和敬畏的花火。他们是匠人,以独特的匠心,忍耐寂寞,造诣精深。岁月如歌,荏苒浅行。茶文化,传承千年,历久弥新。它不会因时间而被抛弃,茶因时间而美。“阳光灿烂的日子,必然有飘香四溢的茶”,几千年的时间,就在这一嗅,一抚,一入喉间,不见踪影。茶,只有秉持匠心耐得住寂寞才能与华夏同行,与时代并肩。
作为青年学子,我想我们不应该只停留于关注一件事或一门手艺的恒心层面,更应该在坚守与专注的基础上学会改变与创新,方能让传统茶声之悦在当代回响不息。秉持一颗追本溯源的匠心不是偶发的灵感,也不是空有情怀的号召,它需要我们当代青年脚踏实地,不负韶华,在精雕细刻中精益求精,在追求卓越中从容不迫,方能在日新月异中以匠心铸自强不息的民族魂,在繁华浮躁中以匠心筑指日可待的未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5842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