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我们是直接从茶农手里收来的,没有中间商。利用这个平台直播销售利润很低,我们主要是让更多爱好茶,懂茶的人能够喝到好茶叶。”垒鼓寨家庭农场的负责人佘荣传在面对团队成员采访时说到。
为深入了解为金寨县独具特色的茶叶发展状况,并结合当地情况进行建议,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金寨“清友会旅”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队于6月30日来到金寨县流波䃥镇,深入基层走访当地茶农,对当地茶农的生产销售情况进行调查。通过此次调查,实践队员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当地茶农接受绿色生产技术以及现代化加工方式的程度,为日后优化茶农产销方式提供了重要参考。
优化产销方式,发现致富道路
作为流波䃥镇最早开始尝试线上茶叶销售的一批人,佘荣传从小与父辈们生活在邻里乡亲都是茶农的村里,年轻时便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来帮助当地茶产业向前发展。多年来他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将历史茶韵转化为富民的“茶经济”。作为垒鼓寨家庭农场的负责人,他通过茶叶商业交流推动茶产业向前发展,加强行业组织与茶叶企业之间的交流,通过制定茶叶种植标准、加工标准及产品标准,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扩大品牌影响。
图为佘荣传先生正在向队员讲解茶叶加工工序。通讯员 才艺佳 摄
为了解决农场的品牌问题,佘荣传带领茶场主动“走出去”。他积极尝试“茶+互联网+新零售”的营销模式,打破传统茶商集中力量搞线下的局面,这样的举措一方面解决了茶农们销路单一、获客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线上宣传所带来的的流量,也为线下门店带来客源,重获生命力。
帮扶引路人,致富奔小康
姚先生所在的双同生态家庭农场是金寨县流波䃥镇副会长单位。作为当地的一名制茶能手,姚先生多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带动村民致富。2021年开始,姚先生负责发放由政府统一采购的绿色有机肥料,实现当地整体无公害的茶叶生产,保证经销茶叶的质量。如今,农场茶叶年产量达六万斤,加工厂房达一千余平方米,吸纳流波䃥镇季节就业工20多人,茶叶也让金寨县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宽阔。为了拓宽茶叶销售路径,姚先生积极争取,到如今已经拥有稳定的客源与销售基地。
“回头客很多的,基本上合作都维持在十几二十年的样子,根据你们家做的茶叶口味、口感、香气,你要一直保持这个茶叶的质量,才会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如今,经过他家庭农场产制的茶叶销往山东地区,作为饮料茶的原材料。大部分高端茶拥有稳定的客源,且每年都在稳定增长。
同时,姚先生不断创新产品,提升茶叶的品质和口感,门面店陈列架上一张张荣誉证书便是他多年来为当地茶叶销售所作贡献的印证。
图为姚先生所获的相关荣誉证书。通讯员 才艺佳 摄
科技赋能,帮助当地村民增收
我国茶叶加工主要有手工炒制、半机械化加工和流水线加工三种方式。半机械化加工是我国目前普及率较高的一种茶叶加工方式。2015年之前,金寨当地茶叶多采用传统的人工生产模式,茶叶生产规模化、自动化程度较低,造成整体的茶叶经济效益也较低。近年来当地茶商纷纷加快推进工业模式,对传统的加工过程进行优化改造,提高茶叶生产效率,促进茶业转型升级。
官田村的许先生作为该区域唯二拥有机械化茶叶加工的厂商之一,见证了当地茶加工由手工向机械化加工的转变。同时他的厂房也是这个乡镇上外销量最大的厂,谈及创业初期时他的想法,许先生说道,“因为周围的茶农种植规模并不算大,而完全使用人力加工茶叶成本太高,所以15年的时候我们投入五十多万购入了加工机器,周边的茶农都可以把茶叶送到我们这里加工。”
图为团队成员走访官田村茶厂。通讯员 才艺佳 摄
通过相应的设备,流水线从采青到烘干只需一个半小时就能出茶两百斤。对每个独立的工艺流程进行加工,与传统的手工炒制相比,已经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散户经营投入的人力成本。“到了采春茶的季节,从早到晚都有茶农送过来加工,机器基本上是24小时运作。”许先生在接受队员采访时谈到,加工厂盈利并不算高,主要来源是收取茶农们的加工费,只占总产值的百分之十。重要的是能够给农民们带来“实在红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5858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