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集美大学“山海共建,情系闽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开展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参观等方式,进一步感受宁夏海原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非遗知识,领略非遗独特魅力。
以针引线,巧夺天工
“以布为纸、以线当墨、以针作笔”,用细密针脚保留民间记忆,传承珍贵手工艺,诠释色彩斑斓的人生。
实践队走进非遗传承人乔亚茹的工作室,感受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中国古老手工艺的“活化石”——“刺绣”的绰约风姿。在乔亚茹的工作室里,除了传统海原刺绣,我们还看到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创作品。把传统技艺发展成文化产业,让传统技艺重获生机,被更多人了解、喜爱,这是乔亚茹一直追求的目标。而传统技艺与现代流行理念相结合,碰撞出新火花也值得我们去探索。
泥土的音乐
泥哇呜,流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民间乐器,因吹出来的声音“呜呜哇哇”而得名,在西海固一带最为盛行,泥哇呜最早是传递信号的工具,已有千年历史。
如今,经过海原县非遗传承人马志龙的巧手改造,这门因“声”得名的乐器正在重发“新声”。
走进马志龙先生的乐器坊,展览架上摆满了颜色不同、形态各异的泥哇呜。
马志龙先生告诉我们,制作泥哇呜最初是受父辈的影响,从祖父到父亲再到自己,从打发时间,到一做便是二十多年。制作一件泥哇呜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其原料为当地常见的黄胶泥。吹奏泥哇呜时,其声音沉厚,仿佛与脚下的土地心灵相通,其中的乡土情怀也令马志龙决心推广这门民族乐器。
交流座谈会
实践队来到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与当地非遗传承相关人员(可以根据具体职位等改一下)开展交流座谈会。
原海原县文旅局副局长与我们讲述了这些年来海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这其中遇到的问题,也同我们讲解了海原县将非遗文化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建设了海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孵化创业基地,以脱贫助困为目标,形成了“人才+基地+产业+脱贫”的人才促脱贫模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6225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