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叶,调顺村办起依附农渔生产的家庭手工业。民国时期,调顺村民家庭自办或联户合办了一些小工业作坊,如蒸酒坊、榨油坊、土糖寮等。这些小工业作坊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仅能生产民众日常所需的食品。
新中国成立初期,有的私营企业主对人民政府的政策不甚了解,一时放弃生产。后来通过人民政府说明相关政策规定,疏通商企关系,使私营企业得以恢复。1951年,调顺村手工业作坊6家,从业人员20多人。1952年开始“五反”运动,打击不法资本家违法行为,接着在工商界进行民主改革,遏制旧的行规陋习,手工业户走上合作化道路。1954年,全村有社队手工业作坊13家,从业人员30多人。1955年,湛江私营工业企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调顺村的小工业作坊成为公私合营工业企业。1960年后,调顺村原有小工业作坊由社队管理的公私合作小工业。1979年后,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政策,调顺村积极发展各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工业企业。
(图为湛江发电厂外景 源于《调顺日志》)至1996年,全村有私营工业企业12家,从业人员80多人,总产值300多万元。1997年,赤坎区委、区政府作出《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定》,对非公有制经济实行“三不限制”措施;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投资开办市场;开展横向经济技术联合,扩展国内外经济合作,放宽非公有制企业的合作权益;对非公有制企业在政治上给予关心,认真解决非公有制企业技术人员的待遇问题等。调顺村认真贯彻执行赤坎区委、区政府这四项决定,在2000—2014年这10多年时间里,先后办起5家较大规模的民营工业企业,至2016年,调顺境域有民营工业企业13家,从业人员500多人,总产值6000多万元。
撰稿人:杨菁菁
供稿单位:岭南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春织者”社会实践队
初审:梁美兰
复审:许嘉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6245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