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福州7月5日电(通讯员陈雅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中多次就乡村振兴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如今,“农业+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极具实践意义的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为挖掘福清地方特色,探究文旅经济如何赋能福清乡村振兴,福建农林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赴福州市福清市“四福”实践队于7月5日到福清石竹山景区进行实地调研,了解石竹山景区的发展历史,欣赏得天独厚的人文景观,感知独具特色的福清文化,分析文旅产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走进石竹山景区,探访文旅新地标
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福清市坚决把习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转化为强大动力,积极融入新发展理念,突破单一发展格局,打造现代化城市新地标。实践队来到石竹山景区脚下,发现福厦高铁福清段建成投产使用,这将促进福清成为全国首个“高铁进景区”的文旅小镇。高铁是一座城市新的筋骨和血脉,承接城市发展的希望与未来。景区规划,交通先行。石竹山景区的大力宣传和高铁片区的建成投产,为福建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和希望,福清以特色文旅经济和乡村振兴良性互动,依托石竹山景区和高铁区规划融合发展,福清文旅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便利的交通不仅有利本地居民出行往来,还吸引众多游客来访,带动消费、提升周边土地商业价值,进而推动福清全域旅游发展,带动沿途乡镇的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队在石竹山景区脚下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奕琳 摄
石柱仙山此中立,祈梦文化助发展
石竹山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的侨乡福清城西10公里处,主峰状元峰海拔534米。石竹山山间有紫云洞、桃源洞、通天洞、日月洞、摘星台、鸳鸯石等奇岩怪石;崖石上留有历代文人墨客的摩崖题刻。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与中华本土的传统宗教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了石竹山独特的祈梦习俗。进入石竹山深处,实践队员发现远处的崖石上刻着“石柱仙山,白日作梦”八字。经当地人介绍,实践队员了解到,石竹山祈梦习俗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以九仙信仰为基础,伴以人生礼仪、岁时节令等民俗活动,反映人们社会生活和理想愿望的各种梦的故事,是传统的福清市民俗,也是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石竹山以道教为主,道、释、儒三教长期共存。祈梦习俗作为一种影响广泛的民俗文化形态,融入道教文化,成为一种独特的福文化。福清石竹山祈梦文化有悠久的历史,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具有资源、区位、开发基础等优势,每年都会迎来数以万计的信众,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也助力了福清文旅经济的发展。目前,福清梦文化已成为当地的一大旅游特色。
图为实践队在登石竹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奕琳 摄
东张水库护水源,饮水安全促经济
沿着景区一路向前,实践队来到了东张水库前。通过告示牌的简介,实践队员了解到东张水库的建设历史:万名工人继承大禹治水的精神,在春节期间放弃休息,不辞劳苦,投身工地,运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建设该水库,才使得它成为福清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造福万千福清人民。东张水库的建成,从根本上改变了福清“十年九旱不收粮”的历史,改变了农业结构,,确保了饮水安全。饮水安全是影响人体健康和国民生计的重大问题,保障饮水安全、维护人的健康生命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需要。除了保障当地饮用水的安全,东张水库因其水天相映,风景秀丽,也成为游客来此打卡的一片圣地,在一定程度上助推福清文旅产业的发展。
图为实践队在了解东张水库建设历史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奕琳 摄
在本次实践过程中,实践队员看到福清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发展文旅经济,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理念,引领绿色发展,以特色文旅活动助推乡村振兴,对其他乡镇的发展也有着深刻意义。
图为实践队在东张水库外合照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奕琳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6296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