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腔由民间说唱“本肘鼓”演变而成,一开始没有曲谱,使用“溜腔”演唱,后用同音“柳”字代替“溜”,故称为“柳腔”。它形成于山东省即墨市西部大沽河流域,广泛流行于山东半岛,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柳腔也被称誉为“胶东之花”,它与其他戏曲不同的是它运用的是即墨的地区方言,具有浓烈的北方乡村风味以及浓厚的生活气息,通俗易懂且感染力强。柳腔的形成对于江苏、河南省北部和山东省境内梆子系统地方戏的产生、传播和支派的繁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而今柳腔队原生态环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其衍生态和新生态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构建。为此,曲阜师范大学“探柳寻腔”实践队于2023年6月26日前往即墨地区对柳腔文化进行调研,深入地感受柳腔非遗文化的魅力,并就“如何让柳腔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进行了探索和讨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6364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