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红军故事魂不灭 革命精神传世续

来源:吉首大学人文学院 作者:杨远宁

本网讯湘西7月6日电(通讯员 覃钰娟 黄慧琴 袁雨欣)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铭记红色历史,体悟红色精神,吉首大学“星火之梯”武陵山区红色文化调研团深入湘西州保靖县普戎镇落梯村,展开红色文化调研活动。调研团实地参观了“红军在普戎”陈列馆,聆听了发生在落梯这片热土上的红军故事。

一条旧欠条——记录着一个真挚千金言

1934年12月25日红军团第十四九团团长吴正卿率红军和游击队千余人,经永顺县来到普戎镇波溪村千年红绸古树群休整,再过波溪梯玛洞到达落梯,在落梯孙家坪建立了保靖县第一个苏雄埃乡政府基层红色政权,标志着革命之火在普戎大地熊熊燃烧。红军在当地进行革命宣传,打富济贫,宣传共产党的政策,扩充红军队伍,与百姓们相处如同亲人。可是北上抗日的任务迫在眉睫,红军在此休息整顿一段时间后便要继续长征,以罗贵喜老人为代表的老百姓们表示不想这样一个为穷人撑腰,打土豪劣绅的队伍离开落梯村,他立即大声说“那不行,你们辛辛苦苦的为我们打天下,分钱分粮的,我有一个猪,不要钱,送给你们,打一个平伙,明天主路有劲些。”随后带领村里人一同为红军即将出征在苏维埃政府的天坪里打了一个平伙。吃完后首长和司务长亲到罗家,给老罗送来一张欠条说“老乡,你的好意我们在这里先谢了,这是买你的猪的欠条,把你的猪折成十个光元,等革命胜利了建立了新中国,你们这里建立人民政府以后,你拿这张条子到那里去取钱,一文不会少你的啊。”此时老罗瞒眼泪水,再三推辞不过,遵嘱保存了下来。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罗贵喜老人拿着欠条到区政府一文不少地领到欠条上所有的钱。时过八十四载,至今谈及,仍是佳话。

一件棉背心——包裹着一段浓浓关怀意

村主任和团队成员讲了“一件棉背心”的故事,在1934年11月28日早晨,霜露把遍地都染成了白色。这时,落梯的红色政权苏维埃政府才刚刚成立,开始挂牌办公。苏维埃政府的接待室来了一名饱受地主阶级剥削的贫苦青年彭延海,彼时的他身穿一身旧布衣服,来问有家室的他能不能参加红军。红六军团第四十九团团长魏长拔热情地接待了他,并回答说红军、游击队在这方面没有什么条件限制,也没有什么具体规定。但是觉得彭延海上有老下有小,承担着家庭重任。彭延海认为,他们穷人一直受地主、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只有参加武装,打倒土豪劣绅,打倒恶霸地主,他们才能翻身当主人。这天彭延海虽然没有加入红军队伍,但是正式加入了游击队。从此他积极参加武装斗争,给苏维埃政府送信、送通知,还经常和游击队战士们一起在村口放哨、站岗。

有一天彭延海穿着两件薄薄的草衣,手上拿着梭镖在村口的一棵大树下站岗放哨。这时魏长拔营长刚好路过,看见彭延海身上的衣服太单薄,他感到很难受,于是马上回到营部,在自己包里取出了一件半旧不新的棉背心,立即给彭延海送了过去,说:“小兄弟,这件背心送给你,你赶紧穿上,小心别着凉了。”彭延海再三推辞并表示自己已经习惯了。魏营长看他拒不接受,不得已用命令的口吻要彭延海把衣服穿上。彭延海只得服从命令,把背心穿上,可是眼泪却止不住地往下流。从此,他跟着红军走的决心和信心更足了。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新中国成立,彭延海翻身做主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此时解放军又回到了落梯,回到了苏区,彭延海高兴的像个小孩一样在落梯村的土地上奔跑着,脸上的笑容长久不散。

一双棉布鞋——承载着一段暖心军民情

1934年11月25日,红六军团第七十四师四十九团长吴正卿、营长魏长拔率部进驻落梯枯,到落梯后在孙家坪孙光德家天坪里休息。这时候深受压迫、世代贫苦出身的爱人龙大妹,出于好奇,走进了红军驻扎地。她身上穿着薄薄的两件草衣,衣上还打了几个补丁,打着赤脚。正在这时候,红军首长正在给红军战士重声党的“三大纪律”和布置当天需要做的工作。这个时候身背着一个大铁锅的炊事班的红军战士走到龙大妹面前说:“大姐,你们这个地方哪里有井?”龙大妹大声的说:“哪里有金哟,连一个铜板都没有。”那位红军战士笑着说:“大姐你听错了,我说那是井”,用手上下比划着,龙大妹明白了,连忙说:“你说水井,那有,你跟着我来,我现在就带你去。”龙大妹和那位炊事班的红军战士一前一后朝着水井方向走去了。后来红军战士挑着一担水,龙大妹打着赤脚走在前面,那么的大方、那么的有力、那么的精神,红军和穷苦老百姓,就这样结下了革命友谊。到了宿营地,龙大妹准备回家,这位炊事班的红军战士大声的喊着“大姐等一等,等一等,”龙大妹站在那里,认为还有什么其它的大事,炊事班的这位战士走来,手里拿着已经穿过了的一双旧布鞋,说大姐快穿上别把脚冻坏了。龙大妹再三推辞不过,接过这双鞋再也说不出话来。在眼眶里流出上感激的眼泪,在回家的路上,心里一直念叨着红军真是一个好人。

重走长征足迹,再续革命炬火。红色革命故事蕴含着深刻的精神内核,是伟大建党精神与爱国精神的优秀载体。各团队成员纷纷表示,永远不会忘记革命先烈们用青春、用革命换来的美好生活,要在红军故事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为新时代的长征之路强基赋能,要在红色历史中接续代代不灭的革命炬火,为新时期的复兴之途厚积力量!

图为调研团成员在参观红色主题书法作品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袁雨欣 供图

图为调研团成员在参观“红军在普戎”陈列馆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袁雨欣 供图

图为活动结束后调研团成员合影留念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覃钰娟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6364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走进余杭非遗文化 传承传统文化内核

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似乎距离我们很远。其实不然,非遗的传承人可能就在身边。乡村的人文文化,朴实风俗,是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家园。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杭州市余杭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和低效率作队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滚灯文化不断传承 感受非遗人文艺术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社会实践团队二团八队于7月22日在杭州市余杭区进行寻访调研。余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内核。实践团队满怀崇敬到访余杭,重拾…… 和低效率作队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重拾非遗璀璨文化 余杭滚灯生生不息

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一道割舍不了的古韵情怀,一份沉甸甸的历史传承,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社会实践团队二团八队于7月22日对余杭区的非遗文化进行实地考察,重…… 和低效率作队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探寻非遗文化 地域特色滚灯

为了响应国家、学校的积极号召,为了寻访传统文化继承者,以照片、视频等方式记录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入挖掘探讨传统文化的历史成就,以及在当代社会中所遇到的问题,向社会倡导保护传统…… 和低效率作队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浙理学子实践在路上,探寻非遗文化之根

文化和艺术气息洋溢在余杭区里的每一个角落,这里有丰富的传统艺术资源,通过资源整合,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得到充分展现。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杭州市余杭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理工…… 和低效率作队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探寻非遗文化 传承人文精神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社会实践团队二团八队于7月22日在杭州市余杭区进行寻访调研。余杭文化积淀厚腆,民间艺术资源十分丰富,品种繁多。实践团队满怀崇敬到访余杭,重拾璀璨非遗文化…… 和低效率作队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浙理学子探寻非遗文化,传承人文精神

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似乎距离我们很远。其实不然,非遗的传承人可能就在身边。乡村的人文文化,朴实风俗,是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家园。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杭州市余杭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和低效率作队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余杭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宝贵文物代代相传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社会实践团队二团八队于7月22日在杭州市余杭区进行寻访调研。余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内核。实践团队满怀崇敬到访余杭,重拾…… 和低效率作队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红岩青梦”实践队赴困牛山:追寻红色记忆,助力乡村振兴

2025年2月17日,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红岩青梦”实践队怀着崇敬的心情,踏上了贵州省石阡县困牛山这片红色热土,开展“困牛…

闽南科技学院校团委读书社开展红色电影观影活动

为引领广大闽科学子筑牢爱国根基,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传统,激励同学们在新时代征程中奋勇前行,闽南科技学院校团委读书…

 延续十九载,湖南农大机电学院打造科技人文融合志愿服务,为特殊儿童送暖

3月30日上午,湖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冒雨走进长沙市阳光特殊儿童服务中心,以舞蹈表演、机器人演示、手工…

礼仪赋能成长——共建校园文明新高度

为深化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意识,进一步提升学生干部的综合素养与个人风貌。3月12日下午,闽南科技学院校“…

辨明前路,引航梦想 ——人文学院举办公考指导分享会

为帮助人文学子把握公考方向,了解相关政策,3月27日,人文学院于院办202教室举办公考指导分享会,邀请南京大学博士王海霞老师…

最新发布

点赞6000+,这场直播带课火了!
点赞6000+,这场直播带课火了!七月暑意渐浓,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智造家”乡村科学夏令营正在湘乡市棋梓镇中心小学如火如荼地进行。7月6日上午,志愿者们早早地来到学校,迎接求知若渴的小朋友们。不…
佛大学子三下乡:寻访红色足迹,赓续红色血脉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与我校“三下乡”实践活动相结合。于2023年6月18日,佛…
曲园学子暑假社会实践:生命科学学院“人人动手,清洁家园”
中国青年网济宁7月3日电(通讯员关文荟)为响应曲阜师范大学学校团委的号召,深入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使广大群众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广大曲园学子积极参与社区基层治理,…
炽光系桑榆,嘉言“艺”同行反诈实践队前往日照市东港区凤凰社区开展老年人的防诈骗教育活
【曲阜师范大学7月7日讯】(通讯员:宋述杰)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各种新型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为有效预防和打击整治养老诈骗的犯罪,切实提高广大老年群体的防骗意识和能力,实践队到日照市东港区石臼街…
曲园学子暑假社会实践:生命科学学院“青春心向党,社区志愿行”
中国青年网济宁7月1日电(通讯员关文荟)为响应曲阜师范大学学校团委的号召,深入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们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区基层治理,在实践中了解民情,提高社会化能力。曲阜师范…
“鸣晓”社会实践团于新邵县朝阳完小进行趣味实验教学
7月7日上午,天朗气清,鸡鸣东方,红日冉冉升起。新邵县朝阳完小一班的趣味实验课程开课了。来自鸣晓暑期三下乡支教队的赵子东同学(东东老师)为朝阳完小的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趣味实验课。课程伊…
与环保同行
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迎着和煦的阳光,我们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宣传活动。作为一片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湿地公园是人们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魅力的绝佳场所。我和一群志愿者们一起前往位于安阳市的湿地公园,参…
践行垃圾分类 乐享文明生活
为了加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减少垃圾对土地的影响,2023年7月3日西南石油大学公益服务志愿者团队赴成都市新都区退役军人战旗红志愿服务中心暑期社会实践队的同学们在成都市新都区退役军人战旗红志愿服务中心附近…
魅力非遗——柳腔
柳腔由民间说唱“本肘鼓”演变而成,一开始没有曲谱,使用“溜腔”演唱,后用同音“柳”字代替“溜”,故称为“柳腔”。它形成于山东省即墨市西部大沽河流域,广泛流行于山东半岛,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安徽工业大学学子三下乡:追溯红色记忆,赓续红色血脉
图为参观南昌起义军的服装。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张厚格供图中国青年网南昌7月4日电(通讯员赵翔宇)为追溯红色记忆,赓续红色血脉,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领略红色记忆”实践团队于6月29日前往南昌市南昌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