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重温艰难的历史,凝聚和平的力量,2023年6月29日,安徽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赴红色基地“红色访问寻访团”实践队参观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在实践队到达南京大屠杀门外时,我们立刻就被庄严肃穆的氛围所包围,天空中没有一朵云,火似的太阳烤着每一个人,我却感受不到丝毫炎热,心中只有无限悲凉,入口处高耸的大门上方刻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几个大字,让人一下子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和悲痛。在刚刚入馆的路途中,在场馆工作人员的提醒下,我们各自领了一束菊花,菊花虽小,却承载着我们的思念与敬重。
图为纪念馆门前名为“家破人亡”的雕像的照片。通讯员 刘畅 摄
我们的实践队员走到纪念馆门前,立刻便被巨大的雕像所震撼,这是在南京大屠杀中的一位无助的母亲与妻子,凌乱的头发,残破的衣衫,她双眼望着天空,似乎在乞求什么,但是她怀里的孩子已经死了。母亲无助、无力、悲伤,她仰望苍天,张嘴欲喊,却喊不出声,流不出泪………她看起来那么高大,可又那么渺小。
看到这里,悲伤的情绪无以复加,忽然间,天地翻转,我仿佛亲身看到了南京大屠杀,那沾满鲜血的刀,它夺走了多少中国人的生命,那堆积着尸体的土坑,它埋葬了多少中国人的不甘的身躯。
进入悼念广场,一条两边布满鹅卵石的不宽的路伸向史料陈列馆,其中每一颗鹅卵石都代表着一位遇难的同胞。迎面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高大突兀的石壁,“遇难者300000”,用中英日三国文字镌刻,斗大的字,让每个进入的中国人一眼就看得见,让每一个进入的日本人一眼就看得见,让每一个进入的不同种族、肤色的人一眼都看得见30万!其实这还是保守的统计,实际在大屠杀中遇难的人数远不止这个数字。
图为实践队员观看历史的照片。通讯员 刘畅 摄
进入展厅,密密麻麻记录着逝者的名字和照片多到令人窒息,一张张彩色的照片被慢慢变换成黑白色。看到这里,我们的实践队员也向前递出悼念的菊花,表示悲痛的哀悼与崇高的敬意。场馆里面详细展示了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的南京大屠杀史实,以大量的珍贵历史照片、实物和影像资料详实的揭露了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南京,在日军明晃晃的长枪刺刀下,被打上了永久的血的烙印。军官问惨无人道的杀戮比赛,一个叉一个倒下的无辜生灵。在炼狱般的六周里,30万同胞惨遭日军屠杀。这也就意味着,平均每12秒就有一个生命惨死于日军之手。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门前沉重肃穆的黑墙之上,那些罗列的,曾经鲜活的,抑或未知的名字,都以我们难以想象的方式,被永恒定格在了那里。截止目前,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寥寥七十三人。
图为实践队员观看历史资料的照片。通讯员 刘畅 摄
虽然时间会带走证人,但时间也是永恒的证人,凄惨的故事不会被时间掩埋,一份份资料详实地记录了这段沉重的历史,真相也永远的刻在每个人的心中,这里发生的每一件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遇难同胞的痛,是全国人民的痛,也是全世界的痛。
图为共同参观纪念馆的抗战老兵的照片。通讯员 刘畅 摄
历史的车轮缓缓驶过,留下一道道车辙,我们实践队员看着轮椅上的抗战老兵,像是看到了他曾经战场上的英勇无畏,后经过询问我们才知道,他是真正的老南京人,并且是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可爱的人”,我们不禁顿首,感动他们曾经对我们国家做出的贡献,他们守住了他们的未来,也就是现在的我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我们走到历史资料展示的最后,一句警示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么八个大字映入眼帘,引起我的深思。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让历史不再重演。而今,八十九年岁月流转,新中国高唱时代凯歌,侵略者的枪声已淹没在历史尘埃里,但中华门城墙上的弹孔依然清晰可见;南京城的不绝哀号已随风逝去,但“万人坑”的累累白骨依然触目惊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否认。任何倒行逆施安图篡改历史、否认暴行,为南京大屠杀惨案和侵路战争翻案的丑恶行径,不仅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也将受到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人民的谴责和唾弃。
在走过沉重的120分钟的缅怀路程之后,我们来到了巨大的纪念碑前,我们实践队员在深深的齐鞠躬后,也一同递上了我们手中的菊花,菊花虽小,却承载着我们深深的哀思以及我们对他们的承诺。
在我们参观完纪念馆准备离开时,一群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纪念馆,他们并没有嬉笑打闹,而是保持着庄严肃穆的心态参观着周围的一切,这让我们看到了祖国未来的希望,也看到了革命先烈精神力量一代代的传承。而作为新时代的我们,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时光中所发生的一切,就让我们年轻一代将这些记忆放在心上,把所享的静好岁月化作前进的动力,肩上勇挑民族复兴重担,不断砥砺前行!
(通讯员 刘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638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