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发,深入关联非遗文化与知识产权的关联。中国计量大学法学院“护法传承,浙韵非遗”社会实践团队前往绍兴松陵船厂探寻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乌篷船。
作为是水乡绍兴独特的水上交通工具,乌篷船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其制作技艺于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年近半百何关明同志成立松陵船厂,以此为保护和传承绍兴乌篷古历史的实践载体。松陵船厂保护这各地历史遗留,为保护和传承乌篷船技艺做出杰出贡献。为此中国计量大学法学院“护法传承,浙韵非遗”社会实践团队以松陵船厂为核心展开实地调研活动,对何关明同志及船厂其他负责人进行了相关采访,实地观察了来自南方沿海各地古船历史影像资料和模型。深入了解了各式样的乌篷船及其制造技艺。为保护,传承,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一份力量。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们跟随负责人参观了大量关于乌篷船的历史资料。近距离观察了旧时乌篷船的船只模样。乌篷船因其船篷涂了烟煤和桐油,色泽乌黑光亮而得名,拥有悠久的历史与实用的功能——在网上很多能看到对于乌篷船这样的描述,但是成员们在实际了解中看到了不一样的乌篷船:若在乌篷有几道蚌片嵌出的明瓦,便称“明瓦船”——这便是乌篷船的另一种形态。松陵船厂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复刻各类船只的模型,有三明瓦、四明瓦等。其中二明瓦乌篷船又称梭飞,其船身小巧玲珑,速度飞快。其中的三明瓦是最为常见的。鲁迅家里就曾有一只三明瓦乌篷船,船头还刻有周家堂号“德寿堂”。明瓦船中最高级别的是六明瓦船。颜越虎先生在《试论乌篷船及其所承载的绍兴地域文化》一文中记载在20世纪30年代绍兴严家潭王氏船行还曾做过一只七明瓦船。它是目前所知最大的明瓦船。
在船厂中,成员们观摩学习老师傅们对乌篷船的修补技艺与造船技艺。在藏馆,成员们通过负责人的介绍深入了解各式船只的作用和历史。面对面采访传承人对乌篷船技艺继承与发展的期许展望。成员们近距离感受传承人们的精妙造船技艺与浓厚的文化自信。这一趟船厂之旅不仅为成员们增加一次有趣的经历,也提升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在绍兴松陵展开的实践调研之行,实践团队为造船厂的壮观雄伟震撼,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延伸出极强的自信心,深入了解学习到他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经济结合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值得我们每个人借鉴学习,值得在各非遗文化中发扬推广。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发提供新思路,开辟新途径!
撰稿 | 薛祎扬
图片 | 刘健翔
审核 | 郑艾欣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6534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