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宁波7月8日电(通讯员洪思妍)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增进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非遗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可以完全融入现代生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百年来,鄞州人民在辛勤生活中创造出大量具有鄞州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鄞州区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开展地毯式的非遗田野调查,并于2008年成立鄞州非遗馆。
为更好地了解鄞州人民的传统文化,2023年7月2日下午,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商学院“传非遗,守匠心”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到达宁波鄞州非遗馆,通过切身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感受文化氛围。
图为鄞州非遗馆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许颖 摄
鄞州非遗馆位于下应街道湾底村西江古村,走入非遗馆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前厅鄞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成果的介绍墙,“鄞州非遗”四个字位于院落中轴线上的影壁,彰显古韵古香。该馆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囊括国家级非遗、省级非遗、市级非遗,共计22个传统项目入驻,是宁波市首家以非遗保护传承为主题,集现场技艺展示、销售、体验于一体的专业博物馆,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及发展平台。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择一事,忠一生,从懵懂年少到青春芳华,如今两鬓飞霜,在枯燥乏味和孤独的时间里,非遗传承人们把所有的时间和经历投入到技艺之中,守住自己的初心,完成对传统技艺的敬仰与延续。
国家级非遗——骨木镶嵌
骨木镶嵌工艺精良,嵌雕精巧。以平面形的组合取胜,工艺制作上保持弯曲多孔、多枝、多节、块小而带棱角,可长时间保持完整,色彩素雅、花纹多姿,又可经久耐用,充分体现了它的艺术性和实用性。
图为队员体验骨木镶嵌作项目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蒋雨轩 摄
根据师傅传授的技巧和注意事项,队员将画稿贴在骨片上而后锯骨,把锯好的花纹排列在待嵌的木板上,右手执针紧靠骨片用力划去,然后用小平刀轻轻地把纹样骨片铲起,接着凿槽,右手拿木敲柱用刀敲打刀柄头部,顺线开槽。由于道口不够薄,不小心将其余木块凿下来,在师傅的指导帮助下,顺利解决了这个问题,最后用胶合剂将已修边的嵌槽进行镶嵌,而后修光刨平,完成了作品。通过体验,队员们才知道巧手匠的不易,也不得不佩服前人的智慧。
国家级非遗——金银彩绣
金银彩绣风格独特,色彩浓郁,表现力丰富,应用广泛,不但适用于日常生活和艺术欣赏,也用于宗教相关的帐慢和袈裟。
图为传承人制作金银彩绣作品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诗怡 摄
在老师傅的指导下,队员们先设计画稿,将它画在油光纸上,按图用针将画稿戳成细孔印花花板,然后将图案印在准备绣制的丝绸面上,上绷后根据指定色泽选择各色丝线,最后绣制。大面积的金银色,使队员们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富丽堂皇而又不失典雅,体验到了手工刺绣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
虎头鞋
图为传承人制作虎头鞋作品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蒋雨轩 摄
走进五号馆,队员们被虎头鞋制作的桌台吸引了目光。虎头鞋,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制作的童鞋,从汉唐的武士虎头靴演化而来。传承人冯香云老师向队员们介绍了虎头鞋的来历,它既有使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老虎为百兽之王,民间常以虎来作为孩子的伴生物,除具驱邪镇定的作用外,还有祝福的孩子虎头虎脑、虎虎有生之意。
冯香云老师说:“虎头鞋是中国传统文化,我有着必须要传下去的决心。我们有义务把这项非遗文化传下去,发展前景是十分良好的。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可以了解虎头鞋历史,多来学习如何制作虎头鞋,然后多多宣传。我是很小就会做针线了,但那时候是生活所迫。虎头鞋样子非常可爱,做虎头鞋逐渐变成了我的爱好,我也想要将这份文化一直传承下去。学会之后一直教授给更多的人,所以一直在坚持。”
4.香包
图为传承人与队员制作香包作品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蒋雨轩 摄
在虎头鞋的桌台旁,摆放、垂挂着香包,精致小巧的造型令队员们驻足。传承人周管芬老师热情地向大家介绍香包的历史文化。香包又称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线缠成的,也有碎布缝成的,内装中草药、白芷,配在胸前,香气扑鼻,具有驱蚊提神的作用。形状也有着巧妙的心思,例如葫芦形、如意形的香包,寓意福禄、吉祥,十二生肖形状则象征着中华传统文化。这些随身携带的带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线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别的民间艺术品。
周管芬老师说道:“我在这里已经八年了,去年十月七日,有一位大学生来跟我做香包,从早上九点跟我一起做,终于做完的时候,他开心的拍起手说‘我成功啦我成功啦!’,看到他的反应,我也非常的开心!我希望大家都能多宣传了解,当然也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我去年曾去栎社机场宣传,就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香包,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5.布龙
图为非遗团队体验舞龙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蒋雨轩 摄
相传位于鄞、奉交界的大岙村有700多年历史,先人们常在干旱年求雨于山里的金峨老龙,且有求必应。于是,村民们就在100多年前自发组建了舞龙队,以示感恩。到1937年时已有相当的演技、规模与声望,抗日战争胜利后则更趋成熟。每当逢年过节,舞龙队纷纷出乡,过街穿巷进行表演,数十年来几乎从未间断过。大岙布龙皆为九节龙,龙头彩绘,饰以彩珠,闪闪发光,龙节内用竹篾扎成,龙身用细钢丝支撑,整个外型相当美观。
步入四号馆,任师傅拿起五面锣敲响了有百年历史的舞龙鼓锣,声势浩大的锣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队员们纷纷尝试大岙布龙的表演,在与传承人任国夫老师交流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舞龙的历史文化。任国夫老师说,他从小就喜欢舞龙,25岁开始就进行了这份传承工作,做这行已经40年了,每个礼拜在鄞州非遗馆上三次班,其余时间去学校上课,教学生舞龙。怎样把龙舞起来,怎么把龙做起来,九个人一个团队。大岙布龙的特色就是:快,圆,滑。曾经有一个文化馆的领导说过,‘你们这条龙,小巧灵通,技艺高超,速度快,活龙活现’。一个人舞得不好,整个团队都不好了,讲究的是团队精神,希望这份精神可以传递给大家。
图为队员对任师傅进行采访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蒋雨轩 摄
“布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特色。我是布龙的第五代传承人,我们大家都是龙的传人。老祖宗的东西是不能被忘记的,一点一滴传承下来,我是非常开心的。同时参加比赛,也是为国争光。”任师傅自豪地介绍道。布龙将登上亚运会舞台,作为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开闭幕式暖场节目,向全世界的观众展示布龙的魅力。
图为非遗团队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蒋雨轩 摄
随着时代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发展至今经历了跌宕起伏,但老一辈人仍旧坚守在手艺台前,在弘扬和发展中守护它们自身的价值,鄞州非遗馆找回了遗落在时光深处的文化记忆,给予广大体验者一个亲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台。成立非遗博物馆作为一种新的技艺体验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应用场景,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机和活力,对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古往今来,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经过今天探访非遗馆之旅,队员们深入实践,加深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普通人在日复一日中,不断磨练技艺,修炼心性,倾尽一生,铸就平凡的伟大。“生逢盛世,肩负重任”,中华儿女要在时代的浪潮中让匠心凝聚,熠熠生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6657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