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通讯员 熊俊麟 )河桥搭构,寨户错落,四处铃亮的鸟笛声诉说着千户苗寨的风生民俗,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探究国情民生史,见证古镇新飞跃”实践团于7月7日来到贵州省千户苗寨,从工匠继承人的手中去探寻千户苗寨原生居民的家庭式微博物馆,找寻体现当地特色的非遗工艺,搜寻造成痛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之道,为助力脱贫振兴之路添微薄之力。
早上,万家苏醒,熙熙攘攘的游客顷刻涌入苗寨,或许是被其宏伟壮丽的风景吸引,又或是被深厚文化底蕴所折服,更或者是苗族阿妹的高山流水酒沁人心碑。实践团成员迎着灿烂的夕阳穿梭在小巷子中,熠熠生辉的银饰吸引了实践团,它的制作者——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非遗传承人穆修和所讲述的现实痛点问题更是引起实践团的沉思,非遗的传承该往哪儿走,精湛的技艺又该从何延续。
下午,烈日阳阳,人群不见了踪影,似乎都躲在千千万万的寨子中,刺眼的阳光搭配上黑色的瓦房似乎别有风趣,小商小贩们坐在门口时刻关注着流动的人群,似乎下一个就是他家的顾客。实践团成员来到了一家民族画作店,是著名民族画家李玉福先生开的,他从小就养成了喜欢边务农边画画的习惯,这也是造就他独特绘画风格的原因之一,实践团成员在李玉福的讲解下探寻到那一笔一画下多彩的贵州苗族生活。
夜晚,烛火闪烁,万硕萤火中人倒成了饰景,那一束一点在黑幕布中勾勒出苗寨的瑰丽,人亦是景,更融于景,这景自然,更为壮观。实践团成员踏过那一条风雨桥,踩在轻软的田埂上,来到了一家纺织制作店,亲身体验苗族纺织的技艺,这种独特耗时却拥有能让人震撼的非遗工艺却也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缺少属于它的色彩。
一天结束,在这又累又充实的一天时光里,实践团领悟到了非遗的技艺,更在其中感受到了人文的魅力,自然的亲近和历史的厚重,或者这段时光不会成为改变他们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但我们相信“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也能在量力之中齐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666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