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朝黄土背朝天”,沧桑的面容,纵深的沟壑,岁月在农民伯伯的脸上留下岁月和劳动的痕迹,那本美术图册封面上面容朴实的农民成为了儿时的我对于土地和农民最深的记忆。然而,此次实践却让我对这两者都有了颠覆性的认识,从土地到云端,,从“靠天吃饭”到“数字赋能”,从深入田野实地调研到靶向发力寻找“痛点”,此次三下乡之行让我认识到了新时代下农业发展的关键导向——科技赋能,智慧农业。
图为团队参观2023年中国(南京)数字乡村博览会合照。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硕 供图
将言语付诸于行动,将创新落实于实践,6月19日到6月21日,我跟随“美丽乡村,智慧同行”暑期社会实践队实地参观2023年中国数字乡村博览会,从田间地头走进科技场馆,放下锄头,拿起鼠标,行走在农业发展的前沿,我被深深震撼了。近百家参展企业,中国最先进的智慧农村方案与试点实践,农业AI大数据、智能装备、植物工厂,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原来我国的农业竟已发展到了如此地步。
图为讲解员为实践队员讲解部分智慧农业技术。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宗奎 供图
而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无人机与土壤检测器的联动适用,在土壤里插进去一根联网的“棍子”,五种位于不同深度土壤的温度、湿度就能实时传送到监控手机上,坐在家里也能一目了然;老农们每天巡田查看庄稼长势、病虫害情况的辛苦活儿,也被只有三个巴掌大的巡田无人机给“抢”着干了;插在田埂上的监控设备,可以通过太阳能给自己充电干活儿,随时“告诉”农场主现在光照够不够强、风力大不大,外温是不是有利于庄稼生长,这些小配件看上去并不复杂,却能搭配无人机给农场“全副武装”,大大解放了劳动力。
图为讲解员为实践队员讲解部分智慧农业技术。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宗奎 供图
“米袋子”“菜篮子”“肉案子”“果园子”,人民的温饱与这里息息相关。我的父母就是两个老老实实的农民,作为农民的孩子,我时常在思考,我们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应当是一国之基,为什么依靠农业生存的农民反而属于低收入群体,为什么我的父母永远在尘土飞扬中,在黎明曙光中,在漫漫夜色中,日夜部分,昼夜不息,用他们辛勤的双手去换取那一点点微薄的收入。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见识的增加,我逐渐认识到,粮食是人们生活的根基,是生命的必需品,如果有一天连粮食都变得昂贵,那么人们要怎么生存?再其次,蛮干苦干的方法是得不到高收入、高回报的,只有利用科学技术才能实现生产力质的飞跃。所以,这些技术让我震撼之余,也让我也很感动,有了科技的帮助,就能节省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同时,让农作物更加高产,提高农民的收入,这切实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我是农民的孩子,所以每次看到那些先进科技下带来的便利,我总会忍不住潸然泪下,那一刻,我想起的是养育我的父母,既是血浓于水的父母,也是庇护我长大的“祖国母亲”,有了这些技术,千千万万像我父母一样的农民们就不用再躬身苦干,他们可以用技术,用智慧去收获土地的馈赠,让更多的人免受饥寒,达到温饱。
杜甫曾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一人之志发下宏图伟愿。如今,我们在科技的发展下让这个愿望成为可能,科技改变了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我想,这就是科技的魅力吧。(通讯员 许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671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