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网周口7月9日电(通讯员 任洁 )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推广普通话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地区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7月2日,河南省新乡市河南科技学院“同心同语”大学生推普实践队来到闫庄村,以当地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抓手,开展推广普通话的实践和调研活动,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我们说了一辈子土话,想改也改不掉。”
上午八点,队长任洁带领本队队员跟随校级实践队伍,一路直达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闫庄村,开始了第一天的实践调研。迈入闫庄村随处可见的是50岁左右的村民,互相之间几乎完全运用当地方言进行交流。团队在前期调研中就了解到这个情况,但成员们与街边村民和商铺老板面对面交谈之后,才发现他们即使对外地人都很少使用普通话。
“我们这些老同志说了一辈子土话,你现在让我改我也改不了。”一位老村民说。在瞿家湾镇,像他一样的村民还有很多。团队成员了解到,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年龄大了或者与外界的沟通很少,没有必要再学习普通话。
据闫庄村村委会主任介绍,当地居民基本上都是讲的本地方言,还有一部分交流是方言与普通话参半。他向团队成员们坦言,推广普及普通话、学习普通话十分必要,但这也正是他忧愁的地方:“我们都知道现在普通话的需求提高、全民推广普通话的趋势,真正实施起来却很困难。”可见在当地推广普通话还是具有一定的困难与挑战。
“普通话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团队采用“访谈+问卷+观察”的形式进行调研,在初步观察了当地居民的语音面貌后,任洁、王一琳前往村民家中进行采访调查,章可颐对在座村民发放问卷进行语音面貌的调查。
“年龄大一点的老百姓都说土话,普通话说不好。”乡村振兴办主任告诉团队成员,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老师讲课必须使用普通话,学生在校内也必须使用普通话,还有从事语言相关行业的年轻人普通话要求也相对严格,比如景区导游、政府工作人员、带货主播等。中老年群体在语速慢的情况下基本可以理解普通话,但由于长期使用方言,难以改变、也没有动力改变语言习惯。可见乡土文化已经深深的植根在村民的心中。
图为志愿者在向村民推广普通话。 大学生网报网通讯员 李静怡 供图
闫庄村是河南省试验改革地,也是河南省开放旅游地点的乡镇,每年接待数万名游客。在乡村建设方面,每家每户的门前都有张贴门帘的习俗,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乡村治理方面,当地正在走村级共同缔造的道路,即让老百姓参与乡村治理中,与老百姓一起共建共治,因此每个村里都设有便民党群服务中心,便于百姓们及时沟通、解决问题。近年来,闫庄村也跟随潮流发展开展直播卖货,主要卖原阳大米、毛遂酒、原阳黑米醋、原阳大杏、原阳凉粉、大果水晶梨等特色农产品,探索出了适合当地发展的发展模式。
闫庄村的的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环环相扣,其中的每一环都离不开普通话的推广。村长表示,要想闫庄村的发展“更上一层楼”,未来村民们使用普通话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普通话在当地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必须要加强推普力度,在闫庄村掀起学习普通话的热潮。开展相关的普通话推广活动,调动村民的热情,进而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带动通郭村开明大鼓、石婆的传说、相思树的传说、春之声麦秆工艺画、中州大鼓等民俗文化的发展。让闫庄村在提升村民普通话素质水平的同时提高当地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让闫庄村过上更加舒适幸福的生活。
图为志愿者在乡村完成推普任务后的合影。 大学生网报网通讯员 李静怡 供图
河南省新乡市河南科技学院推普实践团队基于多次与闫庄村行政工作人员的访谈,了解了当地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语言发展战略实施情况。接下来他们将深入闫庄村进行走访调查、教学实践、推普宣讲等,在大量调研与考察的基础上,为有着无尽发展潜能的闫庄村探索一条提升语言使用水平,即推广普通话的实用路径。语言文字能力是文化素质的基本内容,推广普及普通话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6739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