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丨蕙竹队与杭博宋韵的碰撞与交流
老师:应爱芳 地点:晓风书屋 采访人员:施子琪,郑依倩,茹雨婷
图片:方书慧、蔡泱雯
小竹子:
应老师您好!您作为讲解博物馆文物的志愿者,有几个问题想问您,当初您是从哪里了解到或者是说有什么事情对您产生了影响让您选择几十年如一日去坚持这个志愿者工作呢?
应老师:
最早开始做志愿者是因为我的女儿,她有一个社会实践的活动,为了不困于形式主义,我和她一起做志愿者。从那之后,我就走上了一条陪孩子社会实践并且自己做志愿者支教服务的道路。我先后服务过苏东坡纪念馆,杭州方志馆,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以及杭州博物馆。在讲解苏东坡纪念馆时发现单从苏东坡的角度只是局部的切口,自己对文物的了解没有成为一条完整的主线,所以我来到了杭州博物馆来丰富知识库。社会志愿者需要练习讲解然后通过考核进入志愿者队伍,如此一路下来就走到了今天。特别是从去年11月份退休开始,有比较多的时间来从事这个讲解咨询的服务,受到了许多观众朋友的肯定,这也是我服务志愿成长的一个契机吧。
小竹子:
您从一开始对女儿成长教育方面的关注然后逐渐转移到对博物馆文化的热爱。从苏东坡由点及面地对整个杭州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兴趣,再投身于志愿。那么您在这个博物馆讲解的过程当中,有没有遇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说与游客之间的故事。
应老师:
有的。我上次就遇到一家子是从香港过来的,他爸爸妈妈是在内地做文化类的杂志,他们陪着孩子一起通过参观内地的博物馆来了解自己祖国的传统文化。我给孩子讲解了很长的时间,听完之后家长很感动,给我塞了张名片。他说:“今天你在杭州给我提供了最好的服务,下次你来香港,由我来给你讲解香港的一些文化。”当我知道他还只是个学生之后,就有意识地把一些传统文化,比如说苏东坡的诗词,白居易的生平,在讲解的时候穿插其中。也遇到一些游客对讲解不理解。曾经遇到过一个游客,问我做一天志愿者的价格。我告诉他我们志愿者是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免费为社会提供服务。他对此很不理解。但是只要有观众他们乐意倾听那么我的工作是有意义的,被社会接受和肯定的。
小竹子:
在志愿者工作中有被肯定也有被质疑的时候,那么您从事这个工作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应老师:
杭州博物馆请到的都是研究某个领域的专家,它为我们所有志愿者搭建了一个学习成长的平台。我通过这个平台,有机会听到“大咖”们的讲解,一些资深的志愿者们会传授我们一些讲解的思路以及知识储备上的内容。这既是一种对自我的完善,也可以回馈社会。我刚开始讲苏东坡时,是对他片面的喜爱,因为苏东坡是一个诗歌书画书法的全才。在走访其他博物馆的时候,我发现如果不细细体会就如同走马观花。举个例子,我看字画类作品时,看画是画,不会从作者用笔的皴法等这些细节的角度去观赏。喜欢一幅字画,会忍不住与他人分享,比如说发朋友圈,像我曾经的一个学生,也因此而爱上了我眼中的博物馆。她在去年的时候也来到了杭博,成为我的志愿者同事。虽然留至微光,但有时候会照耀他人前进的方向。
小竹子:
您觉得现在游客对于杭州的一些文化的了解程度怎么样?杭州博物馆是否一些教育计划,活动又主要是针对一些对哪些群体呢?
应老师:
游客来杭博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因为杭博特殊的地理位置来游览,第二种类型是带着任务的游客,他们可能对杭博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第三类游客,像我之前遇到的一个从外地来的小朋友,来之前做了许多功课,在网上搜过很多资料,杭博有哪些文物馆藏及它对应的位置,前世今生的背景资料等。这一类游客的时候给他讲解的时候他会提出一些深入的问题,其中一些官方给我的资料和我的知识库中并没有涉猎,就需要事后研究而后解答了,这是讲解员与听众一起学习,共同成长的典例。关于活动,例如现在进行的“闹忙的乡村”,现在的孩子远离大自然,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来了解乡村有趣的生活,像植物生长的月份,一些传统民俗等。还有像小小志愿者活动,小朋友们深入杭博,在南馆和北馆选取了几个经典的片段,亲自走上讲解者的岗位,用他的视角向其他小朋友们传达这些文物的了解,与他们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带动其他小朋友传承文化。
小竹子:
好的,谢谢老师的解答,还有个问题是您对南宋文化的了解怎么样呢?
应老师:
我发现,在我接触到博物馆讲解之前,相关南宋历史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在以前我对宋朝的认知就只是积贫积弱。等我身处其中,我才发现我对宋朝存在多大的误解。如果说唐朝是封建社会的巅峰阶段,什么都非常理想;那宋朝就是近代文明的发端,例如在大众印象里统治者是高高在上的,但宋朝却有一个非常细小却又明显的特例——它的南宫北市。整个中山御街所有的官员和百姓都居住在北区,朝拜皇帝正确的方式就是先沿中山御街一路南下,由候潮门往城外走一圈最后从丽正门进入。这就意味着要绕一大圈路浪费许多时间。然而,宋朝皇帝非常人性化,他在中山御街的南口开设和宁门,平时大部分大臣都可以以倒骑龙的方式从和宁门进去开始一天的早朝。在以前的朝代这是不会发生的,宋朝真正地走向了世俗化、平民化。再比如说这条中山御街。“御街”顾名思义是皇帝专用的街道,但这条御街除了孟春孟夏孟秋孟冬四个季节皇帝去祭拜祖先时要封路、稍微整修之外,绝大多数时间都对公众开放,这也是宋朝平民化的一种表现。在南宋文化中,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时潮就是“男子簪花”。南馆一楼有几件藏品与女子首饰相关,比方说精美的金耳环,超越八九百年时空的美感,如今依然闪耀着光芒。而漂亮风雅的女子必定要配风华绝代的男子,男子就是用簪花来表现出他对美的认可。我认为,其实八九百年之前的很多审美方面都超越了今天。而且可以看出在美的传承过程中也是有断代的,可以说是被割裂的。不然,现在为什么连女子也很少簪花呢?
小竹子:
谢谢应老师精彩的分享,让我们在您的讲述中一睹南宋的风华!
这场访谈,蕙竹队的同学们受益匪浅,大家在杭博感受南宋宋韵文化的同时,也可以同应老师这样知识渊博的杭博老师进行交谈。而后,她们也通过文字表达了此次活动的感悟以及对应老师的感激之情。
访谈主要围绕着六个问题展开,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第一个问题和第五个问题。在第一个问题中应爱芳老师向我们讲述了她最初接触博物馆讲解的契机,她最初是陪着孩子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之后她就走上了志愿服务的道路,在博物馆的志愿活动中她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魅力,对志愿服务和博物馆文化的热爱让她一直坚持,在这个过程中她也收获了很多,从一开始的社恐变成现在可以自如和参观者交谈。应老师的这段经历分享让我从她身上学到了很多,不仅是她奉献的精神,她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是感染我的地方。
关于杭博中南宋文化的认识,应老师给我们讲了宋朝时期文明的发展,南宋是一个很有底蕴的朝代不仅仅只是很多刻板印象中所表现的积贫积弱的朝代。南宋时还有男子簪花的风俗,这一方面的审美甚至可以说超越了现在的人,可以自由的表现自己的美,得到别人的欣赏,是非常有意思的文化现象。(蔡泱雯)
面对我们准备好的问题,应老师从容不迫,侃侃而谈。在聊天过程中也会时不时开开玩笑,大家其乐融融,场面并没有想象中的紧张与局促。她夸赞我们的青春活力,而我们敬佩她的腹有诗书。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对文化,对历史的这一腔热爱,让她在各个博物馆间辗转,最终在杭博生出了根。
对于宋韵文化的理解与传播,应老师尽相当大的一份力。她的一次次志愿讲解,让很多孩子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有人问她,做讲解一天能赚多少?而应老师只是笑笑,说∶“志愿讲解,是免费的。”在旁人不理解的时候,应老师说这件事能够体现出她的价值。人不是生来就为财,人生来的意义是追寻心之所向。
一代武将留《满江红》之绝响,江南美姬娇声道《贺新郎》,女子曼妙,男子簪花。历经千年文物里,在讲解员绘声绘色的描述中。我们要找的宋韵,就在其中。通过访谈,我们从讲解员的角度看到了不一样的杭博,不一样的历代文化。而应老师所言的一切,对我们来说皆是成长。(茹雨婷)
在应老师退休后,她把自己大多数的空余时间都奉献在了志愿服务上,尤其是志愿者的讲解上,她服务过苏东坡纪念馆、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和杭州博物馆等,有些人说她做免费的志愿者是“吃饱了撑的”,可应女士并不这样认为,她觉得她的工作是被社会接受或肯定的,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爱的传递,她自己也从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和一些别的东西,她的社会价值并没有因退休而弱化,反而在志愿者这个平台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因为她在志愿的过程中,给人们带去了知识和对知识的兴趣。在应爱芳女士的话语和行动上,我可以体味到一种很强的志愿者精神,她助人自助、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凭借自己的双手、头脑、知识和爱心,无偿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她的精神是值得很多人学习的。(方书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691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