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日,是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我与刚认识的同学们组成队伍,前往黄石市阳新县浮屠镇张畈初级小学开展支教活动。
看着社交媒体上的宣传照片后,我对这所学校产生了很多幻想。装潢大气的看台,开阔的土地和水田,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我当时觉得,这所学校看起来每一点都比我小学要好太多,当时十分向往。
但当我来了之后,似乎一切都变了。那个偌大的看台其实是这边村子的祠堂,并不在村子里面,只有每逢大事的时候才会拿来用。因为每年都会我们湖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小葵花时间队来这边进行大学生“三下乡”支教,对这边来说是一年中最重大的事情之一了。当我们身着队服去招生,去送孩子回家。甚至是在路边走时,每当我路过乡亲们,他们都会亲切的对我们微笑。我一直记得第一天招新时一位家长跟我们说:“我知道你们,每年暑假都来的。孩子交给你们,我们放心。”每每想起这一幕,我总是格外感动。大家一直以来的努力,大家都是看在眼里的。这边有大片大片的田野,也有很多小溪小河。大是很大,但是或许是因为水环境的问题,这边的水质不是很干净。即使经过了净化,也会出现泥沙,石粉等沉淀杂质。这边水循环系统也不太好。孩子们的求知若渴的眼神是真的,大家都是有些学习愿望的。但是大部分同学他们这个是很学习,但是整体重新的是一种茫然的状态,对自己未来没有确定的,他们对自己的未来的求学没有明确的目标。文化学习仿佛只是他们人生的一站,而且还是不算重要的一站。
走访这几天,尽管我们大部分队员都走到大腿磨破,脚磨出水泡,身上都被蚊虫叮咬,还有满身泥泞,但这都不算什么。最令我印象深刻不是走了多远的路,流了多少汗水,甚至也不是招到了多少学生。而是当我们走了一段路,在一片树荫下和给我们领路的孩子们暂时休息时,孩子们跟我们说的话。因为我不是当地人,所以我们是听一位阳新本地的队员与他们聊天后转述的。
“你们几年级,最喜欢哪门课呀?”
一个大点的孩子说孩子说:“我五年级,他三年级……”
“我不喜欢上课,最讨厌的就是数学课!”
我们接着问:“不喜欢数学课,为什么啊?”
“因为那些公式什么的我都看不懂,看得我脑子都乱了。”他回答到。
我们转头问问五年级的孩子他数学怎么样。得知他数学很好后,我们就问那个说自己不喜欢数学的三年级孩子:“他数学好,你干嘛不找他问他问题呢?你刚刚在路上不是和我说你们家离得很近吗?”
“要问问题干嘛,成绩差点又没关系。”
“那你成绩不行考不上高中怎么办?”
“考不上就去打工,反正我也没想读什么书。”
看着他们理所当然的神情,还有这番话,我的心像被什么冲了一下,很疼,很疼……
几个孩子说,他们这边的孩子,读完小学,考得上就去什么初中,然后考得上就去上高中,不过大部分都没想着能考上,没考上就直接去打工了,他们根本没有好好学习然后冲刺一下高中的想法。
我又想到一个昨天刚见过的镇上中心学校读的学生。他是从张畈初级小学读了几年读出去的优秀学生,很喜欢这里的老师,很懂得感恩。他很喜欢学习,一来看到我们就很欢迎我们,一直找着我们想学英语。但是他们学校那边也有暑期补习,所以在我们这里上了几天学就没有继续下去了。他很喜欢学习,然后听这边的老师们说他的成绩也非常好。他的志向他真的很明确。但是他跟我们说,他的志向是想成为体育生,然后考到武汉体育学院。他出去过,了解过外面的世界,他很明确想要高考,但对于学文化课还是学体育很是纠结。我始终记得他朴实地笑着跟我们说:“跟其他人比起来,其实我应该体育会更好一点……嗯,我应该还是有点体育的天分的。”
在农村的他们家里人大多不识字,很多都在外务工,家长很难管得了他们,也很难在学习上给予他们很大帮助,家长本身也并不觉得学习有那么重要。他们心思往往不在学习上,而那些一心学习的人对他们来说反而是异类。哪怕三年级小朋友都觉得以后的路就只有打工。他们还小,耳濡目染的是即使不学习也能找到工作,还能更早赚钱。
“你要不要试试多读几年书,读书读出来了以后工作也会好点。退一步说也能开拓视野,说不定你就想读书了呢?即便以后突然觉得没用了,到时候再想去打工也行呀。你还没有试着去努力,怎么自己就不行呢?”
我们说话时,这个小朋友在一边自顾自地玩着草叶。说这话的时候,他突然顿了一下。我能看见,他抓着叶子的小手微微颤了颤:他好像听见了。他并没有正面回应我们,但他比之前安静了不少。过了一会儿,他跟我们道了一句谢谢,又继续带我们挨家挨户地去招生。
有想法真的很重要。孩子们囿于这样一个小山村,所知所想都受限于这一亩三分地。外面的,城市的繁华想却不敢想,何况可能根本想不到。他们没有见过多少已经把学习成果转化成现实的人,课本中的英雄,人才对他们而言如空中楼阁一般虚幻且高不可及。他们不是没有梦想,而是没有清晰的认知。
助力乡村振兴,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物质层面,一个是精神层面。
对于乡村里的孩子们,是应更侧重解决他们“现实的问题”,帮他们添置一些桌椅、改善一下伙食呢,还是应落到其精神层面,赋予孩子们精神价值,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力呢?
答案毋庸置疑: 我们选择了支教。
我们每年暑假都来这支教,但每次也只有这么久时间。再多的零食,吃完也就完了。新的桌椅,文具,会有,但这也是消耗品,使用之后,也会慢慢淡化存在的痕迹。
而教育,则是长远的。当然,每年一次支教,时间有限,即使极力想要尽可能多地教给孩子们知识,他们吸收的也有限。因此,我们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去启发他们。
我让孩子们知道“山外有高楼”,想让孩子们看到外面的世界,开拓他们的眼界,增长他们的见识。正如井底之蛙,一直躲在井下,便不知天地之广阔,无论是行动还是思想,都会被狭隘的环境所限制。
但我们要完全忽略“现实的问题”吗?当然不是。我们也会给小朋友零食玩具,教授他们正在学习的课本知密切联系的知识,保证孩子们的基本需求,而不是高谈阔论。
但正所谓“助人先扶志”,授人以鱼永远只是杯水车薪,在这里环境艰苦、资源短缺、经济文化都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唯有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引导他们向着更高更广阔的领域发展。等到他们真的学有所成,便能够回馈到自己的家乡;当乡里的孩子都能有这样的愿望、热忱和追求,那这片山村也就离共同富裕大目标不远了。
所以,我们当然要关注“现实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那些奢侈的,但能激发孩子们兴趣与动力,开拓孩子们眼光和视野的事,或许更为重要。
现实再艰难,也要看到远方的世界,唯有看得远,才知道自己能行的远。
冰心先生说: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世界就小了。
“高度决定视野。”当奔腾的流水在干仞的峭壁之上倾泻而下时,便有了“飞湍瀑流争喧豗,冰崖转石万壑雷”的磅礴气势;当勇敢凶猛的苍鹰在九万里的高空振翼翱翔时,便有了展翅苍穹、谁与争锋的昂扬斗志。流水成瀑,鹰击长空,如是。
站得高,所以看得远。于是,屈原吟唱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陆游低语着“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成轮台”,范仲淹高歌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子美感叹着“安得广厦干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他们,站在那个高度,决定了他们比凡人看得更远,无论穷达,皆兼济天下。
站得高,所以看得清。常言道:当局者迷。那“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太白,满心的踌躇壮志,满腹的才华经纶,换得了力士脱靴、贵妃研墨的非凡待遇。然而,他却独上高接,看清了宦海的浮沉,官场的险恶,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再看那“拣尽寒枝不肯栖”的智者,“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行者,经历了“乌台诗案”后,独上高楼,看清了人生的反复无常。于是,他豁达,他大度,他一蓑烟雨任平生。他们,站在那个高度,看到了别人不曾看到的境界,更为清楚,更加辽阔。
因为站得高,所以被流放到北海牧羊的苏武
未曾放大痛苦,在大汉的历史上书写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因为站得高,所以“人比黄花瘦”的易安居士豪气地讲述着“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的爱国情怀,这些都是别人所不能及的豁达心胸。
孩子们的物质生活,课本成绩,是我们很难一下子改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激发他们终身学习他们内生动力——理想和志向,启发他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全面发展的能力。
只有具备向远方看向高处看的志气,才能随着目标向前进上进。见过山外高楼,不应因路途遥远而轻言弃,而应当朝着高楼走,成为远方携着星光的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130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